E药资本界
基石药业的唯“快”不破,这次能行吗?
资深分析师:摩 西
最美编审:苏 叶
小市值,大弹性。
今日(8月15日),基石药业股价大涨25%,市值达136亿港元,这离不开昨日中期业绩的公布。
实际在近1年时间,基石药业股价区间涨幅高达625%,“逆袭”武力值完全可以排到港股Biotech前三。
3月,基石的总市值重新往50亿迈进,但这还只是开始。近3个月,基石股价涨超224%,重回港股百亿市值创新药企俱乐部。
港股逆风翻盘的故事,在今年不足为奇。但基石的反转颇有意思:用与云顶新耀相似的“断臂”招式挣脱低谷,重构棋盘。到后来,再用与复宏汉霖早期路径媲美的优势,在国际化上为自己谋篇布局;同时,延续自身快得超前的研发效率,通过BD合作优化“1.0时代”的商业化产品组合,并过渡到了“研发管线2.0”时代。
这一时期,基石药业的产品配置呈现肉眼可见的前瞻性:均衡布局潜在FIC和BIC产品,从ADC、RDC,到数个双抗、三抗,靶点皆前沿,赛道皆顶流。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以6年4款商业化产品“快走”、创新转化堪称Biotech里一绝的基石药业,目前估值整体仍旧偏小。
到底是因市场偏见而被低估,还是缺乏扭转预期的根本因素?CM10医药研究中心将从未来潜力、基本盘、业务健康度等维度一探究竟。
▲基石药业股价表现,数据来源:百度股市通
重置“棋盘”
❤️关注我,不迷路
2016年成立的基石药业,发展阶段可大致分成1.0和2.0阶段。1.0阶段实现了几款创新药上市,另还有超10款肿瘤候选药物。这一时期可分为上下两半场,上半场市场看其研发效率,下半场看其商业化能力,尤其是核心产品舒格利单抗的全球布局。
上半场的成绩有目共睹。
在典型“VIC模式”下,基石快速将肿瘤治疗管线缔造了出来,并且以差异化的立项和高效的临床开发见长。曾有受访者这样感叹:“基石推临床的速度,可能算是本土Biotech里最快的了。”基于此,基石深受资本青睐,2018年B轮融资堪称“破纪录式”,2019年成功登陆港交所。
一组数据很醒目:普拉替尼、阿伐替尼、艾伏尼布于2018年引进,从引进到上市,三款产品只用了两到三年多的时间。但这三大产品的患者受众面均较小。
2021年底,基石的PD-L1产品舒格利单抗获批,于基石本身而言,这又是其高效率的验证,但于行业而言,这款国产第2款、国内获批的第4款PD-L1单抗,面临的已经是红海竞争格局。如果仅依赖于本土市场,难言乐观。
获批前一年,基石启动了舒格利单抗的全球化BD合作:中国大陆地区,联手辉瑞来做;海外,授权给一家海外明星Biotech——EQRx。两笔合作给基石带来了较可观的现金流。
但国外的初步BD探索以2023年遭EQRx“退货”暂告一段落,国内则以销售不甚乐观收尾,倒逼基石重新思考商业化策略。
自2024年以来,4笔围绕舒格利单抗的授权,展现出基石的BD思维调整。
2024年5月,与欧洲药企Ewopharma达成商业化战略合作,将舒格利单抗在瑞士和18个中欧及东欧国家的商业化权利授予Ewopharma。
2024年11月,与Pharmalink达成合作,授权该产品在中东和北非地区的商业化权利。
2025年,与SteinCares签署协议,覆盖拉丁美洲10国(如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通过销售里程碑付款及特许权使用费获取国际收入。
2025年7月,与意大利百年药企Istituto Gentili达成独家战略合作,推动舒格利单抗在西欧和英国市场的商业化。
至此,舒格利单抗的全球商业化合作已覆盖60余个国家和地区。
根据其最新业绩公告,基石药业预计还将在东南亚、加拿大及其他海外市场建立更多合作伙伴关系。
而从以上四笔合作中,能窥见基石的合作特点变化呈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集中授权转变为全球化分区域选定合作伙伴,被授权方多为本地深耕多年、有渠道优势的医药企业,这使准入壁垒得以降低的同时,市场拓展效率提升,商业化风险亦有效分散。
二是,高价值交易结构设计。合作条款包含高额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及销售分成,可快速实现现金流反哺研发。
三是,专注肿瘤领域的深度协同,合作伙伴多为肿瘤专科企业,临床推广与市场渗透效率得以强化。
有意思的是,这一全球化策略与复宏汉霖早期的探索路径存在战略相似性——均采用类似“一区域一代理商”模式,来突破欧美主流市场并逐步渗透新兴市场。但基石主要采用了分阶段授权策略:先集中资源完成核心产品研发,再分区域选定深耕本地的合作伙伴实现快速商业化落地。
典型案例是,舒格利单抗是首个在欧盟及英国获批联合化疗一线治疗IV期非小细胞肺癌全人群的PD-L1单抗,随后通过与意大利药企的战略合作,打开了23个市场。
基石之殇
❤️关注我,不迷路
除了舒格利单抗,在1.0阶段,基石在其他商业化产品上,历经了从重资产运营到“轻装上阵”的转变。外因是资本寒冬,内由是尚未形成内生商业化正循环时,必须作出降本增效。
不得不提的是,基石药业的盘子里从不缺“好货”,但好货不代表好卖。
已经上市的产品,或是国内同类首创,或是有独占市场:普拉替尼,中国大陆首个获批上市的RET抑制剂;艾伏尼布,国内首款IDH1抑制剂;阿伐替尼,国内首个获批的针对PDGFRA外显子18突变型GIST的精准治疗药物。
PD-L1舒格利单抗,虽是国内第12个进入临床阶段的PD-(L)1抗体,但是基于差异化的研究,该产品从研发伊始就进行了高发瘤种和罕见疾病、一线治疗和后线治疗相结合的布局,得益于创新的临床设计与高效的临床运营,舒格利单抗最终迈进了PD-(L)1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第一梯队。
但即便是好药,基石药业引进模式下的投入与回报失衡局面,愈发凸显。
2022年,基石收入约4.81亿元,其中阿伐替尼、普拉替尼及艾伏尼布销售额录得3.64亿元。然而同年,基石引进这三款产品所产生的里程碑费用及第三方成本为3.77亿元,几年累计投入了35.54亿元,收入远未覆盖成本,尽管这些成本仍需要覆盖2.0管线的研发。
而在另一边,基石并未单独披露舒格利单抗的销售数据,据券商报告分析,舒格利单抗2022-2024年销售额分别为0.2、0.3和0.7亿元,并未形成可观的销售体量。
也就说,内生商业化能力——这一决定创新可持续的关键,基石药业有待提振。这是1.0阶段下半场,基石药业市值偏小的重要因素。
而有业内人士认为,核心产品舒格利单抗销售额不甚亮眼,是市场内卷、对应国际化布局调整较迟缓及战略“短视”共同作用的结果。
尽管在中国已获批几项适应证,但舒格利单抗相比头部竞品仍显不足,这限制了其市场拓展空间。
此外,国际化进程的阶段性迟缓也是影响了销售表现。在行业上升期,基石未能充分预见PD-(L)1市场的饱和速度,对适应证拓展和国际化布局的投入相对不足,直到市场竞争压力显著增大后,才开始调整战略重心,这一转型过程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产品的实际放量。
2022年,基石宣布其苏州产业化基地停工、停产,一位在苏州医药圈的行业资深从业者表示,“基石其实做了一个明智的决定,其产品销售量撑不起一条生产线”。
2023年,基石三次对外达到授权合作,将艾伏尼布、普拉替尼和PD-1单抗Nofazinlimab三者部分权益对外授权或转让。
▲基石药业“1.0”产品,来源:公司官网
好在“瘦身”有了一定成效,其亏损逐年收窄。
2021-2023年,基石亏损额分别为19.2亿元、9.03亿元和3.67亿元。2024年上半年,基石首次实现盈利,财务状况逐步得以改善,除了药品销售收入外,还得益于所得BD授权费用和支出端的减少。
但1.0阶段缔造的产品里,始终缺了款提振业绩的药物。策略调整后,诸多潜在转机能否真正转化为销售增长,仍存在诸多变数。在此背景下,基石新的管线的布局与推进,必须尽快提上日程。
于是,基石的“管线2.0时代”,终于全面拉开了帷幕。
盛年之下
❤️关注我,不迷路
基石“管线2.0”策略其实官宣很早,2019年就有了,这是其从单纯引进授权向自主创新战略转型的关键信号。但当时,这一策略似乎更侧重于对手里技术平台的延伸应用。
而在2020-2023年间,基石因面临商业化紧迫压力,资源又明显向已上市产品倾斜。
直至最近两年,“管线2.0”的庐山真面目,才愈发随着行业技术趋势的演变,放大至了聚光灯下。
不看不知道,除了“1.0时代”的10余项创新产品,现在的基石,再次走在行业前沿,缔造出了一幅前沿管线盛景:
超10项研发管线,均具备明显的稀缺性、多元化特点,多项踩准“PD-1 plus”概念,囊括双抗、ADC、双抗ADC、三抗、RDC等技术前沿、靶点新颖的差异化创新产品,而且全部为全球权益。定位是进度全球前三,即使是非常热门的靶点,亦看到基石力争跻身全球前五的雄心。部分分子对应的领域,已有国产新药已实现高溢价出海。
▲基石药业“2.0”管线,来源:公司官网
另值得一提的是,基石2.0时期的产品,已经跳出了肿瘤范围,开始覆盖自免领域。
当前最受市场关注的是CS5001和CS2009。
CS5001,一款ROR1 ADC,进度仅次于默沙东的zilovertamab vedotin,目前公司正在推进联合标准治疗用于一线与二线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单药及联合舒格利单抗治疗晚期实体瘤的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前线DLBCL联用试验进展顺利,截至目前未发现剂量限制性毒性(DLT),有望凭借差异化设计及全球第二的临床进度收获良好的商业化成果。
CS2009,PD-1/VEGF/CTLA-4三抗,最大的亮点在于具备广谱抗肿瘤潜力。从机制上来看,CS2009在PD-1/VEGF的免疫激活和抗血管新生的基础上,增加了阻断CTLA-4,有望促进更多的初始T细胞成为效应T细胞,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的浸润。
根据公司最新财报,该产品全球多中心I期研究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在所有已评估的剂量水平中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并且在低剂量组的“冷肿瘤”及PD-(L)1经治患者中已观察到抗肿瘤活性,临床潜力显著。
2025年欧洲内科肿瘤学会(ESMO)年会上,基石药业将首次揭晓CS2009的临床研究数据,或将迎来对应的BD黄金窗口期。
另外,基石的双抗布局也颇有看头:BAFF/APRIL双抗CS2013和OX40/TSLP双抗CS2015,靶点新颖,且为基石未来在非肿瘤领域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某种意义上来说,不管是1.0还是2.0的管线,基石是一家很会拓展想象边界、很会讲资本故事、进行价值创造的Biotech——赛道高远且尚处于“蓝海”,靶点绝对够新、够前沿。
1.0时代,虽以引进授权为主,但基石药业凭此初步构建起了商业化能力,从收割资本市场转向快速收回现金流;
2.0阶段,历经1.0阶段的教训后,及时吸取经验,转向快速自主创新,缔造了具备BD预期的产品;
整体来看,这些调整思路与基石药业的基因和董事会决策有关——作为一家由CXO主导基金公司发起成立的企业,基石药业先以快的速度,获得现金流,同时以短而高效的思路去做药,这是这家公司机遇与风险之下的最底层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基石药业的2.0管线虽前景广阔,但多数项目仍处早期,对应真正的商业化考验还没有来。不知汲取了1.0时期经验教训后,是否将有转变。此刻市场仍存一定的担心:“故事是很好的,但就看走出去的脚步是否扎实。”
8月11日,基石宣布成功被纳入MSCI全球小盘股指数成分股,此次入选能提升公司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关注度与流动性,是其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但目前,基石药业急需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证明其投资价值和产品价值:
其一,临床数据验证与全球合作落地等关键节点是否达市场预期。
其二,BD策略转变后,已上市产品的全球化商业表现有待进一步验证。
其三,看财务可持续性与管线进展。一面是盈利能力的持续性证明,另一面要看早期管线的差异化布局。
合作/交流
微信:WangC5131
1
健康元
曝光量20万+次
2
信立泰
曝光量25.6万+次
更多覆盖
1
INVEST
化学制药
2
INVEST
创新药
3
INVEST
中药
4
INVEST
医疗器械
5
INVEST
消费医疗
康华生物 百克生物
6
INVEST
其他板块
7
INVEST
港美板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