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理洱海沿线,每天能从近万亩湿地、140多个库塘、129公里湖岸线中清捞出约60吨死亡水草。这些曾经被视为“生态包袱”的废弃物,正通过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创新实践,完成从污染物到资源的转身,为洱海保护筑起一道坚实屏障。本期《大理视点》一起去看看,洱海沿线死亡水草的“重生之路”。
大理视点 |洱海沿线死亡水草的“重生之路”
![]()
早上8点,北三江湿地,59岁的李启兆已踩着没过脚踝的杂草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是上关镇东沙坪村的村民,正和同伴们仔细清理湿地里的枯死植物。他们身旁的清运车里,刚刚清理出来的水草已堆成小山。
![]()
“割完这一茬,最多七天又能长到半人高。”李启兆抹了把额头的汗,指着身后刚清理出的空地说。八月的洱海湿地,水草进入疯长季。睡莲的圆叶铺满水面,马尾草在浅滩连成一片,茭草的枯叶在风中摇曳。这些植物在生长时能净化水质,但枯萎后若长期浸泡在水中就会发臭,析出的氮磷是导致洱海富营养化的“隐形推手”。
![]()
“你看这草里裹着多少垃圾。”李启兆蹲下身,从刚割的水草中捡起一个塑料袋、一个饮料瓶。他说,清理水草不只是体力活,还要把混杂在里面的垃圾分拣出来,“不然一起运去处理,会影响后续加工。”
![]()
每天早上八点到正午十二点,再从下午一点到五点,李启兆和同伴们重复着弯腰、收割、搬运的动作。烈日下,他们的衣服湿了又干,结出一层白碱;雨天里,雨鞋陷在泥里,每走一步都很费力。“我们生活在洱海边,保护洱海是本分。”李启兆的话朴素却坚定。
![]()
在大理,像李启兆这样的管护人员有近350人。他们是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组建的专业团队,包括保洁员、湿地管护员、滩地管理员,通过“机械化+人工”的组合模式,他们高效清理水生植物残体、漂浮垃圾和外来有害植物。
赵张伟是湿地库塘滩地管护项目现场负责人,每天他都要穿梭在各个片区,协调清运、检查质量。“我们要求日产日清,每天60吨左右的废弃物,必须当天全部运走处理。”他指着正在作业的全封闭压缩车说,这些车辆会把分类后的废弃物送往凤仪总厂和洱源分厂,“不能让死亡水草在岸边多待一晚。”
![]()
走进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凤仪总厂车间,堆积成山的死亡水草格外显眼——它们曾因大量繁殖、枯萎而影响生态,如今却成了可循环的“资源”。这些水草先被送入机器破碎,再利用发电余热烘干,原本潮湿的水草逐渐变得干燥疏松,为后续“变身”做好准备。烘干后的半成品,会进入三条不同的加工生产线,开启各自的“重生之旅”。
![]()
第一条生产线通向有机肥车间。在这里,水草碎屑与畜禽粪便按比例混合,进入发酵仓进行好氧堆肥。“我们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和氧气含量,让微生物充分分解有机物。”公司生产部车间主任冯建康说,经过发酵,原本的废弃物就变成了富含养分的生态有机肥。这种肥料用于农田,能改良土壤、提升有机质,减少化肥使用,从而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
第二条生产线是园林绿化土加工。水草碎屑与深度脱水后的污泥、淤泥、底泥混合,经发酵、复配后,变成适合植物生长的栽培基质。“这种基质透气性好、保水保肥能力强,广泛用于园林绿化、矿山生态修复和高速公路边坡治理。”冯建康指着一旁堆放的成品说。
![]()
第三条生产线是最新研发的生物质燃料生产线。通过工艺优化,水草碎屑与深度脱水后的污泥结合,被压制成颗粒状燃料。“这种燃料燃烧充分,发热量高,可用于锅炉供热和发电。”冯建康说,“这条生产线的产品已经开发成功,即将上市,我们又为死亡水草找到了一条新的利用途径”。
死亡水草的“重生”,依托的是一套精密的生态循环体系。在这套智能系统的背后是“1+1+6+N+X”的实体网络支撑:与张福锁院士团队共同建设了1个洱海有机循环工程中心,建成了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顺丰洱海有机循环研究院,6座有机废弃物处理加工厂,27座有机废弃物的收集站和多个非固定式收集点,以及建设了近30条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产线及上千个销售网点。
![]()
这套体系的作用远不止处理死亡水草。如今,它已实现对洱海流域畜禽粪污、餐厨垃圾等有机废弃物的全覆盖处理。每天,顺丰洱海环保公司收集处理的各类有机废弃物近2000吨,包括畜禽粪污、餐厨垃圾、屠宰场废水、乳扇酸水等。“截至目前,我们累计处理量已近400万吨。”公司生产部厂长字金雄拿出一份报表说,2024年8月至今,仅湿地库塘的水草和秸秆就收集了近2万吨,加工成生态有机肥近1万吨,园林绿化栽培土5000多吨。
这些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生态效益。通过资源化利用,每年可减排大量二氧化碳、总氮、总磷、氨氮等污染物。“相当于在洱海周边筑起了一道无形的生态屏障。”字金雄说,这套体系不仅解决了废弃物处理的难题,更从源头减少了进入洱海的污染物,为洱海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
从洱海之畔到生产车间,从死亡水草到再生资源,顺丰洱海模式书写了一份“变废为宝”的生态答卷。这套模式的核心,是将有机废弃物视为资源,通过科学处理实现循环利用,既解决了污染问题,又创造了经济价值。
![]()
夕阳西下,洱海波光粼粼。李启兆和同伴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岸边的水草已被清理干净,露出整洁的滩地。远处的凤仪总厂,生产线还在有条不紊地运行,将今天收集的水草转化为明天的资源。
![]()
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死亡水草的重生之路,印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当每一份“生态负担”都转化为资源,绿色发展便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而洱海的清澈,也将在这样的循环中长久保持。
记者:大理视点节目组
编辑:陈琳玲
值周:张辉 胡亚玲
主编:李胜
生态环保普法宣传小知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
第四章 生态保护核心区保护管理
第三十七条洱海湖区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取水应当统筹洱海生态保护和周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计划用水、节约用水,优先保障城乡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科学安排生产用水。
第三十八条洱海湖区船舶实行总量控制、统一管理和准入许可制度。洱海湖区船舶总量由大理市人民政府提出方案,报自治州人民政府审定。现有机动船舶应当逐步改用新能源动力。船舶改造、更新应当经大理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自治州人民政府审批,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办理相关证照并进行监督管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