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现在行情看着挺红火,但说实在的,这轮牛市想做顺了可不容易。你看指数都创下四年新高了,可目前还有四成多的股票,离自己四年里的高点还差着老大一截呢。
换句话讲啊,要是踩不准市场的节奏,那你可能压根儿就感受不到啥牛市的滋味。为啥会这样呢?其实大多时候,大家都只瞧见了股票表面的涨涨跌跌,却没看透背后资金真正的交易心思。
比如,今天为什么能收复失地?道理很简单,人气没散,资金不断进场,舍奇迹都可能发生。昨天虽然大跌,ETF成交额突破4000亿,整体上,当然没什么大问题。
一、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很多人对"历史会重复"嗤之以鼻,但如果你不是特别追求那些细节的话,会发现投资真的有高度雷同。每一轮牛市几乎都伴随着市场情绪极度亢奋,开户数暴增、社交媒体充斥财富神话,最终以崩盘收场。
同样,只要上面不对基金加限制,这种股票上涨→业绩提升→吸引资金购买基金→基金推动股价→业绩进一步提升→吸引更多资金进场,就不会不断的递进。
二、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成本控制
但以上这些,解决不了股民的最后一公里。具体什么股票,该怎么做?很多人对找好股票感到苦恼,觉得很难。但这是因为你入手的角度有问题。从做生意的角度出发,真正的好股票都有一个前提:成本可控。
被誉为价值投资典范的巴菲特也很注重控制成本。在他2023年的股东信中谈到,7年13亿买了4亿股可口可乐,折合每股成本3.25美元。而从1988年到1994年的7年间,可口可乐股价最低是35美元。即便可口可乐早已不是市场中最令人激动的股票,但凭借着过人的成本优势,巴菲特依旧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不要拿价值投资说事,就算是价值投资也不妨碍控制成本。任何一个机构投资者,首先考虑的就是持仓成本是否安全。而多数普通投资者考虑的是什么?是能盈利多少。之所以每次都是"差口气就要赚钱了",不就是对成本没概念吗!
三、如何识别机构的成本区
机构的成本很难直接看出来,但我们可以知道哪些行为是机构在做成本。显然就是在某个狭窄区间内反复震荡,只要找出这个区间,机构的成本区域大致就知道了。
由于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与散户完全不同,用传统方法很难识别。但通过大数据统计工具,先把所有交易行为数据保存下来,经过长期积累后,再通过大数据模型计算,就能看到不同的交易行为特征。
这是"四方科技"的交易行为数据图。图中橙色柱体反映的是机构资金活跃程度的"机构库存"数据。该数据越活跃,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参与时间也越长。
这只股票在2024年"9.24"行情中涨幅超过40%,整个10月表现比他好的不到200家。这是一只典型的白马股,业绩增速始终在10%以上,市盈率不到20倍。从数据上看得很清楚:股价尚未启动时,"机构库存"数据已经开始活跃,说明机构本就有心想做,之后压着股价不动,这不就是典型的在做成本吗?
PS1: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四、小盘股也不例外
小票也是这个思路,不是说小票都会涨,一定是成本做下来的才会涨。比如当时名噪一时的"川普概念股"川大智胜。
在第一个涨停板之前很多人不相信,但从数据上看,该股的"机构库存"数据在股价还没启动时就已经开始活跃了。显然机构又开始做成本了,一旦成本做下来,就是一路上涨。
但有些所谓的小盘股也是一路下跌,并没有因为小盘股的身份得到资金青睐,就像"华统股份"。
很显然,机构几乎没有做成本的机会,股价也只能是短暂上涨后继续回落。所以重要的不是炒,而是看机构的成本是否到位!
所以,这轮行情跟以往几轮比,简直是两码事!你要是没法扒开走势的伪装,看清背后真实的交易意图,那就算调整立马结束,市场也能把你甩得连灰都吃不上!
那些靠大数据搞的量化分析,早就不盯着走势瞎扯了,人家就盯着资金的真动作——这一点,多数人到现在还拎不清,活该被市场摁在地上摩擦!好好琢磨琢磨吧,别再当那个被耍得团团转的傻子!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