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近日,世界银行全球普惠金融指数(Global Findex)由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Anna Bjerde正式发布。自2011年首次发布以来,Global Findex数据库已成为全球最全面的资源,记录了成年人如何利用金融服务进行储蓄、借贷、支付以及管理风险。该数据库在追踪实现全球消除极端贫困和促进共同繁荣目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5年版Global Findex延续了这一传统,世界银行对来自140多个经济体的近15万名成年人进行了调查。
CAFI已对报告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并发布了相关消息),本文是第三篇研究部的原创解读文章,敬请持续关注。
中国在世界银行Global Findex数据中的表现依旧亮眼,银行账户拥有率直逼高收入国家,储蓄比例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数字支付的普及程度呈现跨越式领先,几乎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综合来看,中国普惠金融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数字背后仍有另一面,现在约有1.4亿人没有银行账户,这个数量几乎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总人口;借贷需求侧呈现疲软态势,不少普惠群体仍然依赖非正规渠道借贷;更令人担忧的是,在突发情况下,普惠群体缺乏足够的应急能力,无法有效应对经济冲击。中国的普惠金融故事不仅关乎“有没有”,更关乎“用得好不好”,这些现实提醒我们,普惠群体的金融使用现状依然值得被关注。
银行账户拥有率:显著提升,但仍有约1.4亿人未拥有银行账户
从2011年到2024年,中国银行账户拥有率从64%提升至90%,远超全球平均水平(79%),直逼高收入经济体(95%)(如图1所示)。中国的银行账户能普及如此迅速,首先是由于政策的强力推动。“一村一网点”“金融下乡”等政策举措让全国人民开户更容易。其次是支付手段的助推。还有就是数字化工具普及。开户无需跑网点,远程实名认证即可。不过,在90%的账户拥有率背后,仍有约1.4亿中国人没有银行账户,这一人数接近日本全国人口总和,也高于许多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细分来看,2024年,中国年轻人(15-24岁)与中年人(25岁及以上)银行账户拥有率几乎一致,差距不到1%(如图2所示)。城乡差距也相对较小,城市为92%,乡村为84%(如图3所示),但按人口计算,中国乡村地区依然有7400万人没有银行账户(按照中国14亿人口,乡村人口占比33%计算),这一规模几乎占到了日本全人口的一半。
中国的银行账户拥有率仍然面临一些潜在问题。其一,在90%银行账户拥有率的情况下,一些群体缺乏金融知识或没有可用资金,虽拥有银行账户,但账户被长时间搁置1,导致银行账户“沉睡”成为“休眠账户”2。如果这种“虚假普及”长期存在,可能误导政策制定,也掩盖了金融服务真正的“盲区”。其二,中国与中国乡村未拥有银行账户的人数分别达到了1.4亿人与7400万人,看似比例不大,但是实际人数还是十分庞大。未来如何帮助这类群体拥有银行账户成为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
图1:银行账户拥有情况
(过去一年内受访者中银行账户拥有率,%)
数据来源:The Global Findex Database(2025)
图2:银行账户拥有情况(年龄细分项)
(过去一年内受访者中银行账户拥有率,%)
数据来源:The Global Findex Database(2025)
图3:银行账户拥有情况(城乡细分项)
(过去一年内受访者中银行账户拥有率,%)
数据来源:The Global Findex Database(2025)
储蓄偏好:再拮据的群体,也会想办法为未来存一笔钱
2024年,中国受访者中有储蓄行为的比例(76%)以及通过正规渠道3储蓄的比例(67%)均高于东亚&太平洋地区平均水平(71%、59%),比中低收入国家分别高33个百分点与41个百分点(如图4、5所示)。中国储蓄比例如此之高,可以归因于两个方面。其一,中国人风险意识高。医疗、教育、养老负担大,很多家庭“被迫防御型储蓄”。其二,文化传承根深蒂固。“存钱过日子,而非消费过日子”仍是很多家庭的文化与底色。
在76%中国储蓄群体中,有43%的人明确是为了养老而储蓄,这种“长期规划意识”可圈可点(如图6所示)。
从细分来看,中国普惠群体中,低学历、低收入以及乡村人群的储蓄比例,均显著高于中低收入经济体和低收入经济体的非普惠群体(如图7所示)。在中国,储蓄几乎是一种全民习惯——即便是最拮据的群体,也会想办法为未来留下一笔钱。
图4:储蓄情况
(过去一年内受访者中进行储蓄的比例,%)
数据来源:The Global Findex Database(2025)
图5:正规渠道储蓄情况
(过去一年内受访者中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存钱的比例,%)
数据来源:The Global Findex Database(2025)
图6:为养老而储蓄情况
(过去一年内受访者中为了养老而存钱的比例,%)
数据来源:The Global Findex Database(2025)
图7:储蓄情况(收入、城乡、学历、年龄细分项)
(过去一年内受访者中进行储蓄的比例,%)
数据来源:The Global Findex Database(2025)
借贷行为: 2024年贷款需求转弱,不少普惠群体从非正规渠道借贷
2021年,中国受访者中有借贷行为的比例为56%,高于低于中低收入经济体、低收入经济体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但是在2024年,中国群体的借贷比例为54%,低于中低收入国家(62%)和低收入国家(69%),相较于2021年的高位来说下降了不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目前需求侧疲软的情况(如图8所示)。
令人瞩目的是,中国人更倾向于“通过正规渠道借贷”,正规渠道借贷占比达41%,远高于中低收入(14%)、低收入(10%)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34%),但是在54%的借贷群体中,仍有一半以上的群体采取非正规渠道借贷(如图9所示)。
从细分项看,收入后40%人群正规渠道借贷比例仅33%,而收入前60%为46%。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的正规借贷占比只有34%,中学及以上为48%。农村从正规渠道借贷更少。乡村群体虽然借贷比例不低4,但正规渠道借贷比例少(乡村34%、城市44%),依然存在无法从正规渠道借贷的问题(如图10所示)。尽管中国的金融基础设施已相当完善,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普惠群体依赖非正规渠道借贷。如何让这些“长尾”群体被纳入正规金融体系,明确由哪些机构提供服务,以及以何种方式提供服务,已成为亟需关注并解决的重要问题。
图8:借贷情况
(过去一年内受访者中有借贷行为的比例,%)
数据来源:The Global Findex Database(2025)
图9:正规渠道借贷情况
(过去一年内受访者中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或信用卡借贷的比例,%)
数据来源:The Global Findex Database(2025)
图10:正规渠道借贷情况(收入、城乡、学历、年龄细分项)
(过去一年内受访者中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或信用卡借贷的比例,%)
数据来源:The Global Findex Database(2025)
数字支付:
全球领先,融入生活方方面面
2024年,中国数字支付比例达到89%,远超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平均水平(80%)(如图11所示)。年龄代际间差距几乎消失5,15-24岁与25岁及以上群体使用比例分别为89%和90%(如图12d所示)。
为何中国数字支付能领先全球?主要归功于以下几点。平台推动强劲。微信、支付宝覆盖生活各环节,从转账到社保缴纳无所不含。政府数字政策加速。数字人民币、数字医保、数字政务迅速落地。商户数字基础好。摆摊也能收二维码,扫码已成全民通行证。
细分来看,中国普惠群体中的年轻人、低学历者、低收入群体以及乡村居民,其数字支付使用比例均明显高于中低收入经济体和低收入经济体的非普惠群体(如图12所示)。在中国,数字支付早已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交易方式。
图11:数字支付情况
(过去一年内受访者中通过手机、电脑等数字支付的比例,%)
数据来源:The Global Findex Database(2025)
图12:数字支付情况(收入、城乡、学历、年龄细分项)
(过去一年内受访者中通过手机、电脑等数字支付的比例,%)
数据来源:The Global Findex Database(2025)
应急能力:普惠群体应急储备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
在突发情况下,中国人首选依靠储蓄渡过难关。储蓄文化深入人心,不像其他国家更依赖借贷或变卖资产(如图13所示)。
但在都靠自己的时候,谁会表现得脆弱呢?中国乡村人群、低学历人群、收入后40%的弱势群体在面临是否能拿出30天应急资金的时候,均表现的比城市人群、高学历人群、收入前60%群体更为困难(如图14所示)。
缺乏稳定收入与储蓄不足,成为制约弱势群体应对紧急情况的关键短板。这类群体一旦失去收入来源,家庭极易陷入资金困境;一场疾病、突发意外或经济波动,都可能引发其财务状况的崩溃。因此,如何助力这部分群体提升应急能力,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图13:紧急情况时的资金来源
(过去一年内,受访者中在未来30天内拿出4,600元人民币应急资金的来源比例)
数据来源:The Global Findex Database(2025)
图14:中国群体未来30天拿出应急资金的可能性(收入、城乡、学历细分项)
(过去一年内受访者中在未来30天内拿出4,600元人民币应急资金的可能性,%)
数据来源:The Global Findex Database(2025)
结语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迅速
但仍需关注长尾人群
无论是银行账户拥有率、储蓄情况、借贷情况,还是数字支付,中国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不夸张地说,我们已经“全面追赶上来”,甚至在部分维度上“引领发展中国家”。但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核心,不只是供给侧的“面广”、“度深”,更应该考虑需求侧“是否用得上”“是否用得起”“是否用得好”。如果不能让低收入、低学历、农村、边缘群体等弱势人群也享受到金融进步的红利,我们的普惠金融依然没有发挥它本身的作用,仍只是“平均值的幻象”。
文献来源
World Bank Group. The Global Findex Database(2025)—— Connectivity and Financial Inclusion the Digital Economy
1Global Findex 2025数据显示,中国非活跃账户约有5%。2https://news.cctv.com/2024/06/25/ARTIRa0BKS3WACZDaSB19pqV240625.shtml?
3正规渠道:银行机构、金融机构等(下文同)
4Global Findex 2025数据显示,中国乡村群体借款比例为49%,仅比城市群体借款比例小7%。
5 Global Findex 2025数据暂未区分中老年群体。
THE END
CAFI公众号部分文章亦发布于以上平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