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导体光刻机冷却管与火箭燃料检漏仪中,99.999%的高纯氦气如同工业血脉般不可或缺。然而,全球75%的氦气蕴藏在浓度不足0.3%的天然气中,传统工艺提取1立方米氦气需消耗3吨液氮,成本居高不下。南京工业大学王雪瑞团队近日在《化学科学与工程前沿》发布革命性成果:通过非溶剂诱导相分离(NIPS)技术制备出300纳米厚的6FDA-APAF0.5-BIA0.5共聚酰亚胺膜,首次将氦气渗透率与选择性同时推至工业级高点,为万亿级氦资源开发按下加速键。
二十年材料困局破冰:刚性BIA基团重构分子筛网
传统气体分离膜深陷“渗透率-选择性”的跷跷板困局——提升渗透率必然牺牲选择性,反之亦然。研究团队创新引入苯并咪唑(BIA)刚性基团,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BIA的平面刚性结构可使6FDA-APAF共聚物链段形成0.38纳米的精准孔道(图1)。这种“分子尺”设计让直径0.255纳米的氦气快速通过,而将0.364纳米的氮气和0.38纳米的甲烷牢牢阻挡。实验数据显示,该膜的He/CH4选择性达124,较商用聚砜膜(19)提升6.5倍;氦气渗透率87 GPU,较传统聚酰亚胺膜(2 GPU)暴涨43倍。
铸膜液配方的“黄金比例”:四氢呋喃与乙醇的相变魔术
实现超薄非对称结构的关键,在于NIPS技术中铸膜液配方的精准调控。团队通过正交实验发现,当铸膜液含25%聚合物、10%四氢呋喃(THF)和10%乙醇时,溶剂与非溶剂的交换速率达到最佳平衡(表1)。THF的高挥发性促使聚合物在表面快速富集,形成致密选择层;乙醇作为非溶剂诱导内部海绵状孔隙生成。电镜显示,该条件下形成的膜具有300纳米光滑表层和3.2微米支撑层(图3e),其氦气渗透活化能仅8.1 kJ/mol,比传统膜降低42%。更令人惊叹的是,该膜在453K高温下氦气渗透率飙升至235 GPU,突破工业设备耐温极限。
抗老化性能颠覆认知:1600小时零衰减打破行业纪录
针对气体分离膜普遍存在的物理老化问题,团队通过原位红外光谱追踪发现:BIA基团的π-π堆积作用使膜内自由体积分数(FFV)稳定在0.171,连续运行160小时后渗透率衰减率趋近于零(图8)。相比之下,商业化TR聚酰亚胺膜1000小时后性能衰减35%,沸石膜更因乙烷吸附导致19%的不可逆损失。在模拟含5% CO2/C2H6的工业天然气环境中,该膜展现出“自清洁”特性——关闭杂质气体后2小时内性能完全恢复,这是传统醋酸纤维素膜难以企及的。
从实验室到气田:撬动万亿级市场的“膜力革命”
当前全球氦气市场价约300元/立方米,而我国90%依赖进口。研究团队与中石油联合测算显示:采用该膜技术的两级分离系统,可从氦浓度0.2%的天然气中提纯至99%,膜面积需求较传统工艺减少80%。以日处理百万方天然气的装置为例,建设成本降低55%,能耗较低温蒸馏下降40%,单套设备年提氦量可达1.8万立方米。目前,团队已建成中试生产线,并完成青海盐湖气田的现场测试,计划2025年实现卷式膜组件量产。
这项突破不仅意味着中国在战略气体供应链上撕开关键缺口,更开创了高分子膜精准筛分的新范式。正如《自然-能源》评论所述:“当300纳米的智慧穿透工业巨轮的铁幕,资源提取的能耗法则正在被重新书写。”
来源: 化学工程前沿FCSE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