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武大杨景媛的保研论文引发轩然大波,其离谱程度让众多博主调侃自己都能当武大博导。而在这之后,网友们又扒出了不少武大教授的论文,同样令人大跌眼镜。
7 月 31 日,一位资深媒体人公开炮轰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思齐的论文《从咏鹅诗看基督精神对杜甫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篇论文标注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与副教授指导的论文相比,武大教授的这篇论文虽无《离婚法》等荒谬之语,但逻辑混乱、充满推测却是如出一辙。
不得不说,近十年来,武大文科从教授到硕士的论文质量,肉眼可见地在下滑,武大的学术委员会在 2025 年会议上真该研究出制止办法,像王思齐、郭汝飞等相关人员理应受到申斥。
杜甫的《舟前小鹅儿》全文为:“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引颈嗔船逼,无行乱眼多。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 此诗创作于公元 763 年,地点是汉州。博主 “沉于古诗” 对张教授论文中关于此诗的解释进行了有力反驳。
张教授在论文里如此解读:开头两句描绘诗人一边饮酒一边赏鹅;中间四句是说小鹅对驶近的大船表示不满,船还挡住了诗人视线,诗人也心生不悦,小鹅前一晚遭雨淋,翅膀潮湿,只能在船激起的波浪中挣扎;结尾两句则是傍晚游客散去,草丛中的狐狸企图吃掉小鹅,可小鹅不理会,依旧悠闲游泳,狐狸无可奈何。
但这样的解读,逻辑与脉络实在混乱。诗题既为 “舟前”,表明诗人是从船上看水中,泛舟者就是诗人自己,怎么可能挡住自己视线?而且 “无行” 意为 “没有成行”,用来形容一艘船显然不合理。
再者,颈联中诗人明明表达了对小鹅遭遇的同情,尾联却突然说狐狸无法伤害小鹅,前后转折突兀。还有,小鹅虽在水中暂时不用担心狐狸,可它们并不会整晚都待在水里,这不符合其生活习性。
对比之下,“沉于古诗” 博主的解读更为合理。首联,小鹅毛色微黄似酒(可能指鹅黄酒),诗人乘船饮酒赏鹅,心生喜爱。颔联,船靠近惹恼小鹅,它们伸长脖子叫唤、四处逃散,“无行” 正是形容小鹅四散无行列的样子,为后文 “困沧波” 做铺垫。颈联,小鹅张开翅膀,露出被多日雨水打湿的痕迹,又因力气小被困波涛中,体现诗人对小鹅的同情。
尾联,诗人离开时天色已暗,担心小鹅夜间遭遇狐狸,内心充满矛盾。如此解释,整首诗脉络清晰:诗人喜爱小鹅,乘船靠近却惹恼它们,看到小鹅接连遭遇,心生同情想离开,又担心小鹅被狐狸伤害。
关键过渡句 “无行乱眼多”,因小鹅四散,诗人得以看到它们被雨淋、困于波的痛苦,进而产生同情。诗人既想不打扰小鹅,又担心其受伤害,这种内心矛盾突出了对小鹅的关爱。
反观张教授的解释,诗人感情变化突兀,缺少过渡,致使整首诗脉络断裂。首联高兴,颔联生气,颈联同情,尾联又放心,变化毫无逻辑。至于诗中是否有基督精神,实在难以看出,更多体现的是诗人对弱小动物的关爱,或许还隐含着对普通百姓的同情。
从学术规范角度看,张思齐教授这篇论文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仅凭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中 “寺满百城,家殷景福”,就推断当时全中国成为景教信仰的天下,并将成都归为景教信仰圈,进而与杜甫联系起来,这种推断太过单薄,毫无说服力。
且文中对中古宗教及基督教入华的现有研究,未作任何引用,无论是早期的陈垣、陈寅恪、季羡林、周一良,还是今人的张广达、荣新江,抑或是日本的气贺泽保规、高田时雄等学者的研究成果,都未被参考,不符合学术规范。
武大作为国内知名高校,其文科论文质量却呈现出如此下滑趋势,着实令人担忧。从教授到硕士,论文问题频出,这不仅关乎学者个人声誉,更影响学校的学术形象与学术地位。希望武大能够重视起来,切实采取措施,提升文科论文质量,维护学术尊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