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日,上海某医院停车场内,5岁女童和2岁7个月大的儿子随父母就医途中,一场突如其来的悲剧让两个家庭坠入深渊。男童因被汽车座椅挤压窒息身亡,父母将车企告上法庭索赔200万,法院却驳回了全部诉求。这场“座椅杀人”争议,撕开了未成年人乘车安全的深层矛盾。
![]()
致命15分钟:从买药到窒息的惊心时刻
当天上午,宗某驾车带妻儿就医。10时30分宗某开到路口等红绿灯时,妻子看到女儿将座位调得很低,转身发现座位压到了儿子的头,儿子趴在座位下面,呼叫后儿子没有动静,宗某便停车检查,发现儿子已无呼吸,遂送医抢救。
“孩子被压时还在玩手机,谁能想到座椅会要命?”父亲宗某崩溃回忆。他坚称车辆座椅设计缺陷是元凶:“手动调节毫无保护,孩子一碰就滑下去!”
车企喊冤:国家标准+警示标识,我们没责任!
被告车企拿出三组证据反击:
车辆合规:经国家强制认证,座椅手动调节功能符合《机动车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国标;
警示到位:《用户手册》专章标注“必须使用儿童安全座椅”“错误安置可能致命”;
使用不当:家长未安装安全座椅,放任5岁儿童操作座椅,属严重监护失职。
“座椅调节是常识性操作,家长竟让孩子独自摆弄?”车企代理人质问。
法院判决:产品无缺陷,监护是铁律!
2025年8月13日,上海高院公布判决结果:驳回原告全部诉讼请求。三大裁判逻辑直击要害:
产品无“不合理危险”
座椅手动调节属正常设计,符合国家标准(GB 27887-2024);无证据表明存在设计缺陷或制造瑕疵,家长所述“自动挤压”场景超出合理使用范畴。
警示已尽合理义务
《用户手册》用加粗字体警示儿童安全座椅使用规范,警示范围与损害后果直接关联;即使标注“禁止儿童操作”,也无法避免完全失察导致的危险。
监护失职不可豁免
两岁幼童脱离监护,父母未使用安全座椅,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8条;上海地方法规明确:4岁以下儿童必须使用安全座椅,家长构成重大过错。
再先进的汽车安全技术,也抵不过父母的疏忽。当我们在争论“座椅该不该自动回缩”时,更该追问:孩子上车后,安全座椅是否已正确安装?监护人的眼睛,是否时刻关注着后座?
法律可以界定责任,但永远无法挽回逝去的生命。唯愿每个家长都能记住:你松开的每一秒,都是孩子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机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