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文字,让我们相遇
![]()
雾隐谷的人都知道,谷心那片终年不散的白雾里,住着一条青龙。
老人们说,青龙来的时候,谷里还没有像样的村庄。那时山洪总在夏末漫过谷口的石滩,把刚种下的谷穗冲得七零八落。有年暴雨连下了四十天,浑浊的洪水漫到半山腰,山民们抱着树干哭,忽见白雾从谷心涌出来,像一匹扯不尽的素绸,裹着道青影直蹿上天。
那影子有多大?有人说比三棵老松并排还宽,鳞甲在云缝里闪一下,就像泼了半盆碎金。它没吐火,也没呼风,只是盘旋着往下沉,长尾在洪水里扫了三下——第一下,卷走了漂在水面的柴屋;第二下,把冲散的山民拢到一块高地上;第三下,竟硬生生在谷口劈出道丈宽的石沟,洪水顺着沟往谷外流,留下满地圆滚滚的鹅卵石。
等雾散了,山民们往谷心跑,只见原来的荒滩上多了个碧潭,潭水绿得发稠,水底沉着片巴掌大的青鳞,摸上去像暖玉。潭边生出丛从没见过的草,叶片上总挂着露,哪怕大旱天也不干。
后来潭水顺着石沟流成河,灌溉了两岸的田。山民们在潭边盖了祠堂,把那片青鳞嵌在供桌上,每日里烧香,却从不求什么——他们说青龙不爱听人念叨欲望,只爱听孩子们在潭边唱新编的山歌。
有年冬天特别冷,河结了冰,连潭水都凝了层薄冰。山民们发现,往日总绕着潭飞的灵雀不见了,潭边的奇草也蔫了。更怪的是,夜里总能听见“咔啦咔啦”的响,像是什么东西在冰下挣动。
村里最老的阿婆说:“怕是青龙冻着了。”她记得小时候听太婆讲,青龙本是天河里的灵物,因恋上雾隐谷的灵气才留在此地,可它最怕寒,一旦潭水结冰,灵力就会散。
山民们急了,男人们扛着柴往潭边堆,想生火化冰,却被阿婆拦住:“龙性畏火,烧不得。”女人们把家里最暖的毡子往潭边铺,可冰太厚,毡子根本贴不上。
这时,村里的孩童们围了过来,他们手里捧着自己攒的蜜枣、干果,还有用红绳编的小玩意儿。最大的孩子小虎说:“阿婆说青龙爱听山歌,我们唱歌给它听吧。”
于是,三十多个孩子围着冰潭坐下来,唱起初春采野菜时的调子,唱着夏夜听虫鸣的曲子,唱着秋收时打谷的号子。他们的声音奶声奶气,却像溪水流过石缝,清润又热闹。
唱到半夜,冰面忽然“咔嚓”裂了道缝,紧接着,整潭的冰“哗啦”碎了,碧潭又泛起往日的绿。更奇的是,碎冰里浮起颗拳头大的珠子,通体透亮,映着月光能看见里面游着条小青龙。
珠子慢慢升起来,往谷心的白雾里飘,孩子们追着跑,却见白雾翻涌,那条青影又出现了,比当年抗洪时更显舒展。它在潭上空盘旋三圈,长尾一甩,把那颗珠子甩进了潭底,随后便隐进白雾,再没出来。
第二天,潭水变得更暖了,哪怕寒冬腊月也从不结冰。潭边的奇草抽出新芽,灵雀又回来了,连谷里的土地都比往年更肥沃。
山民们说,青龙把自己的灵珠留在了潭里。从此,雾隐谷再没遭过灾,只是每年除夕夜里,若你凑到潭边听,总能听见细碎的歌声,像无数孩子在轻轻唱,又像那条青龙在应和。
如今祠堂供桌上的青鳞还在,只是旁边多了个小木牌,写着:“心暖则龙安,情真则谷宁。”
关注我,明天的故事会更精彩!
本故事为纯原创民间故事,寓教于乐,旨在丰富读者业余文化生活,所有情节根据民间口述整理而成。纯文学作品,借古喻今、明道讲理,勿与封建迷信对号入座!抄袭、侵权必究!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