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3日18点15分,现代出版社在上海书展第三活动区成功举办了“一个上海家族的百年回望”系列——《遇见徐熙春:在江南与上海之间》(陆轶隽)、《寻找徐传贤:从上海到北京》(十年砍柴)、《归来徐家良:贵州到上海有多远》(十年砍柴)——新书分享会,活动围绕“在徐氏家族史中看见上海150年”的主题展开。与此同时,值此“八一三”事变(第二次淞沪抗战)88周年之际,分享会首先播放了纪录片《不忘徐熙春》(上海电视台导演王韧拍摄),以此向以徐熙春为代表的曾经为淞沪抗战以及抗日战争做出贡献的前辈们致敬。
在活动现场,我们不仅邀请到了“一个上海家族的百年回望”系列的作者——文史作家十年砍柴、上海师范大学博士陆轶隽,还特别邀请到了多位重量级嘉宾联袂出席——东华大学教授、原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祖恩,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天纲,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严锋,画家、“一个家族的百年回望”文献画作者李斌,更特别邀请到了律师、前媒体人石扉客担任活动的主持人。同时,徐氏家族的第四代代表徐建新先生也携亲朋、同人光临现场,与读者们共同聆听了这场精彩的分享会,并为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提供了特别支持。
![]()
“一个上海家族的百年回望”系列通过徐熙春、徐传贤、徐家良祖孙三代完整地构成了徐氏家族史150年的全貌,也呈现了上海从近世开埠以来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在活动现场,作者陆轶隽、十年砍柴介绍了“一个上海家族的百年回望”系列三本书的主要内容、创作缘起及其史料的运用和选择。上海师范大学博士陆轶隽表示,当上海成为繁华大都市后,徐熙春作为江南世大族的代表,他们自然也看到了上海的变化,于是他们在1898年就首先从青浦到上海滩学生意,这也才开启了徐氏家族走向上海、立足上海的发展之路,继而积累成为上海滩成功的商人,进而完成从士绅到商绅的转型,最终成为一代商人慈善家,为桑梓、为抗日做出重要贡献。徐熙春选择以现代慈善的方式——红十字会彰显人道主义原则,创立青浦红十字会,开办青浦红十字会医院(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青浦区医院),不仅将慈善事业从传统带进现代的路径并最终完成转变,而且将慈善公义事业作用于社会和地方,同时深度影响了家族及子孙的命运起伏。
文史作家十年砍柴表示,徐传贤作为徐熙春的长子,也是徐氏家族在上海的第二代,他的成长环境与其父徐熙春完全不一样,尤其接受教育的背景更是差别巨大。徐传贤完整地接受了中西合璧式的教育,以至于他身在上海却精通多门外语,英语、法语更是说得标准而流利,以专业能力服务于中国邮政事业并维护中国的国际地位。徐家良作为徐熙春的孙子,他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与祖父徐熙春、父亲徐传贤两代人有着截然不同且也显得更加平凡普通,但他继承了祖父徐熙春的医学事业,与前两代一人一样都选择拥有专业能力的建设者。作为一个活在当下的儿科专家,徐家良的普通与你我他并没有太多不同,他只是尽力地在专职岗位上救死扶伤,在父辈精神指引下力所能及地进行慈善事业,始终保持坚持学习的能力。
李天纲教授作为本书系三书的序言作者,他的序言不仅起到了提纲挈领的定海神针式的作用,更为书系从酝酿开始就奠定了公众史的基调。在活动现场,李天纲教授表示,本系列书的主旨及其公共史价值就是 “既是他史,又是我史,也是一部公众史”,读者在书中不仅能看到别人的家族史——徐氏家族史,还可以看到我们自己的历史,即同时呈现他史、你史、我史,因而徐氏家族史在经由两位他者的作者写作之后所呈现的价值就超越了家族的私域,完全呈现出一种很强的公共意义。同时,徐氏家族三代人从江南到上海,从上海到北京,到贵州回上海,他们都完成了历史意义上的转型,具有了时代和历史所共生的公众史价值。
在徐氏祖孙三代人中,徐熙春生于 1885 年,徐家良至今健在,他们祖孙三代的人生整整跨越了一个半世纪。在这150年的时间里,上海从松江府的一个县城,一跃发展成远东第一繁华大都市,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争相前来的以“魔都”之名的十里洋场,而其中的变化自然也吸引了上海周边的民众,包括以徐熙春及其家族为代表的江南地区的民众,使得“到上海,去打拼”成了近世一个时代的风潮,由此也开启了近世上海以及中国的转型。
作为活动主持人的石扉客发挥其律师、媒体人的专长以陈述式话题发问,在徐氏家族三代人中,徐熙春是一个最为关键的人物,有着承上启下、变旧为新之功,是他的选择和抉择决定了徐氏家族的二三代甚至四五代人的命运。历史地看,无论是上海本身从上海滩到第一大都市的飞跃,还是徐熙春从士绅到商绅的转型,从彼时的江苏青浦走向上海滩,还是他选择的慈善模式——红十字会,以及他作为青浦红十字会会长参与北伐战争、淞沪会战(“一·二八”事变、“八一三”事变,即1932年的第一次淞沪抗战、1937年的第二次淞沪抗战)等战场的救护、掩埋以及难民疏散工作,建立股份制的美新印刷公司、青浦红十字会医院,这其中似乎既体现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变,也有着某种属于上海的特性使然。
![]()
陈祖恩教授作为上海城市史的资深研究者,表示上海之所以从19世纪下半叶“五口通商”(包括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以来一跃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变成 “十里洋场”,除了近世以来共同地从外部打开的特殊时代背景,还有着上海本身的诸多特点,如上海是个移民城市——只是从广泛的江南地区(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安徽)、东北等移来,以及上海地处长三角入口的地理位置,从而使上海的发展独秀于其他四个通商口岸城市之外。
作为“一个家族的百年回望”文献画的作者,画家李斌以绘画视角和眼光审视徐熙春的人生片段,表示徐熙春在淞沪抗战、抗日战争中都积极参加救护,不但维护救助受难同胞,更是主动登报拒绝日伪要其出任“维持会长”的拉拢,而徐传贤更以自己的专业能力积极维护了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滇缅邮路——与滇缅公路具有同等价值。同时,他还特别强调了徐熙春对家庭和子女的影响,如在对待子女和孙辈的教育上都一视同仁、不分男女,因此徐熙春的儿子、女儿、孙辈大多都是当时的大学生,这也为徐氏家族在其后的几代人的命运奠定了基础,这也体现了其坚持传统却也拥抱现代的一面。
在活动现场,严锋教授从文学的视角特别表示了对徐氏家族在上海的第三代徐家良即“归来者”写作的赞誉和褒奖,他认为看到徐家良的故事就像看到了自己家族的故事,而其故事的叙述仿佛有了文学升华般的表达——充满了时间感和空间感,写出了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徐家良虽然只是一位普通的专业儿科医生,但他继承了祖父徐传熙春的红十字医学事业,成为医学行业的专业人士和令人称羡的佼佼者,以自己的专业能力服务于大众,而这一点与你我一样做到了作为建设者的责任。作为一个活在当下的儿科专家,徐家良的普通与你我他并没有太多不同——这也正是我们要看到的——但他作为社会建设者和贡献者的角色从来都没有变过,在自己的专业之路深耕并看到其之于国家、社会的价值,同时他始终保持的学习能力、对待职业的专业能力、与人为善的慈善能力、面对选择时的抉择能力等都是值得学习的。
![]()
活动最后,嘉宾们分别对自己“在徐氏家族史中看见上海150年”的样子作了一句话概括和总结:“徐氏家族有两代人徐熙春、徐传贤都是中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贡献者,他们为中国的抗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李斌),“在徐氏家族三代人中,徐熙春是创业的一代人,徐传贤是开放的一代人,徐家良是守业的一代人,他们形成了一个可以传承的闭环”(严锋),“徐氏家族世代生活在上海,但他们三代人是真正的上海人”(陈祖恩),“徐氏家族三代人有着坚韧、文明、开放的特点,这才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十年砍柴),“徐氏家族有 ‘包融兼济,协力维新’的特点,既有上海的现代,也有江南的传统”(陆轶隽),“在上海可以看到徐氏家族的来路,往西可以看到徐熙春,往北可以看到徐传贤,往南可以看到徐家良,正如青浦是进出上海的通道,而上海是中国的门户”(石扉客)。正如学者李天纲在“一个上海家族的百年回望”系列第三本《归来徐家良:贵州到上海有多远》的序言中所说,“徐熙春(正章)、徐传贤和徐家良,徐氏‘公正传家’辈分中的祖孙三代,经历了清朝、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见证了150年间的变迁。经此三本传记,一个青浦家族从江南到上海,从上海到全国,再到全世界的世代生活轨迹,被作者们清晰地描绘,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亦如我们今天活动的主题——“在徐氏家族史中看见上海150年”。
![]()
2025.8.14
制作:凌小凡
文稿:谢惠
初审:罗明钢
复审:郭伟
终审:李漓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