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袁隆平院士说过,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近日,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水稻种植示范基地田间,来自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班的35位学子,围在该校卢杰教授身旁,聆听一堂别开生面的“田埂思政课”。
“一颗好种子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在田垄间热烈讨论。卢杰弯腰指着稻苗说:“你们看——根系要扎得深,茎秆要挺得直,穗子要结得实。好种子的品质,就藏在这‘深、直、实’三个字里。”
盛夏的阳光照射下,稻田里蒸腾着氤氲的水汽,同学们或蹲或站,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鞋底沾满湿润的泥土,却依然专注地听着、记着。他们如一粒粒扎根田野的种子,在实践中汲取养分,在汗水中向阳生长。
今年暑期,安徽农业大学以实践教育为载体深化思政育人成效,组建323支实践团队、近万名学子奔赴乡村振兴一线,他们头顶烈日走村入户,用脚步丈量田野,用笔尖记录数据,手把手传授新技术,在“泥土芬芳”中厚植爱农情怀,在红色足迹中赓续奋斗精神。
思政课从学校走向田野
“以前总觉得思政课离现实很遥远,直到站在稻田里,亲手插下一株株秧苗,才真切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当思政教师结合我们的劳动实践,讲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农业使命时,我突然明白了作为一名农科学子的责任担当。”2023级农技推广班沈冉洲同学感慨。
作为首批定向培养的农技推广人才,沈冉洲与同学们毕业后,即将赴基层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如何帮助他们坚定服务“三农”的理想信念,是学校关注的焦点。
这个暑期,该校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社会实践,为所有校级“三下乡”团队配备专职思政导师,全程参与指导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实现“实践开展到哪里,思政教育就跟进到哪里”,将思政教育融入乡村振兴实践全过程。
傍晚,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一处农家小院里,几张小板凳围成一圈。思政课教师徐玉祺摘下草帽,和参加“三下乡”的同学们开始了一堂“农家小屋思政课”。
白天,徐玉祺像一个隐身“配角”,仔细观察每个同学的言行举止。现在,他要登上舞台唱“主角”。蝉鸣声声,徐玉祺掏出笔记本,记满了白天观察到的细节:张同学听说每年来参观的游客超过50万人次张大了嘴巴,王同学在茶园追问产业升级的瓶颈……
“同学们,昔日的贫困村为啥能摇身一变成为富裕村?”徐玉祺大声问。
“老百姓的观念变了,大家都想着挣钱过好日子”“我感觉村集体很重要,带着老百姓一起想办法”“还是要兴办产业,农文旅结合,老百姓日子就好起来了”……
徐玉祺没有打断讨论,他摩挲着笔记本卷起的边角,眼底闪着光。在校园课堂里需要反复引导的话题,此刻像山涧溪流般自然奔涌。
他想起白天一位腼腆的学生,帮助村里老人打理完院子里的农活后,老人拍着他的肩膀说:“娃啊,山里就缺你们这些读书人!”那位学生随即感慨:“大概这就是老师平时所说的责任感吧!”
“这些细节都是生动的思政案例啊!”对徐玉祺来说,田野间的课堂确实不一样,学生们似乎打开了脑洞,你一言我一语讲得头头是道。他在笔记本上写下“要让更多理论种子,在田野的沃土里生根发芽”。
学生寻找乡村振兴“金钥匙”
谈到把思政课堂搬到乡村振兴最前沿这个创新举措,该校党委副书记董雨很有感触:“对农业高校来说,‘三下乡’不是走马观花的‘打卡’,而是一场沉浸式的‘育人实践’,思政课老师就像‘指南针’,让实践活动更有深度和内涵。”
于是,该校创新采取“双师制”实践——思政导师、团干部引导学生感悟家国情怀,专业导师则带学生领略农业生产的精彩。
“老陈,安农大的教授来了,快把地里活了了,明早去镇上听讲座。”7月中旬,六安市城南镇紫园村党支部书记黄家富一得到消息,就跑到了草莓种植大户的棚子里通知大家。“好嘞,明天一早我就把病秧子薅了,带去请他看看咋回事?”种植户陈阳阳说。
前些天,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草莓专家蒋磊就带着他指导的“三下乡”团队学生一头扎进草莓基地,调研草莓生长和管理情况。
“草莓不耐热,阳光直射容易造成高温灼伤子苗和匍匐茎等问题”“这是草莓炭疽病,要采用生物防治,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蒋磊边用搭在脖颈的毛巾擦汗,边给大户们支着招。
青年学生们有的在抄起手机拍病叶,有的和大户、村干部访谈,记录着大家的“忧心事”。“现在在年轻人可不一般,我们薅了一早的病叶,还没来得及发问,就被他们给讲透了!”陈阳阳和关王庙村种莓大户孔令林说。
在相距180公里外的安庆市怀宁县黄墩镇蓝莓园里,安农大的蓝莓专家带着生命科学学院“三下乡”团队正在给当地种植大户讲解“皖蓝莓1号”“皖蓝莓2号”新品种。新选育的这两个品种花青素含量高,环境适应性强,很适合在怀宁种植。“这次实践团队主要是围绕新品种表现、技术需求等全面了解,做好基础功课才能真切地帮到农民兄弟。”团队负责人说。
安徽农业大学皖西南综合试验站站长徐支青介绍:“怀宁县是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县级蓝莓种植基地,蓝莓产业是本地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研发适应本地气候环境的蓝莓品种,十分迫切。”
“现在提起怀宁蓝莓大家都竖大拇指,产业要想更好发展,必须得有自己的新品种,安农大师生团队经常来开展技术指导,暑假期间更是吃住在这里,让俺们找到了主心骨。”栗山久越蓝莓公司负责人感慨。
近年来,安徽淮南市、淮北市一直寻找采煤塌陷区治理与生态修复的良方。揣着“为大地疗伤找到科学药方”的责任,今年暑期,该校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成带着“织绿煤乡”实践团队师生横跨淮河两岸开启调研。
一行人穿梭在绿金湖畔的芦苇荡、南湖矿坑改造的荷塘、春申湖新修的堤坝间,一边记录着当地从“黑色伤痕”到“生态绿肺”的蜕变历程,一边结合专业所长找寻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密码”。同时,政府部门下单,学校“接单”。目前,团队正抓紧整理调研笔记和数据,努力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可行性方案。
此外,“三下乡”活动中,该校联合共青团安徽省委,组织全省高校青年学子深入乡村一线,开展“百校千镇万村”乡村振兴大调研。其中,该校工学院团队在马鞍山市含山县探究“千亿斤江淮粮仓”的技术支撑,经济管理学院团队在阜阳市临泉县访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困境,资源与环境学院团队在六安市裕安区把脉乡村生态治理成效……青年们依靠“问卷调研+实地走访+案例访谈”的立体化实践模式,用专业视角记录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书写农业学子的青春担当。
“作为农业高校,我们始终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坚持把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组织师生到农业一线开展科技支农、产业帮扶等活动,让青年学子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厚植‘三农’情怀,锤炼过硬本领,引导学生成为强农先锋、社会英才。”安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张庆亮表示。
(胡正飞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