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父母都是名校毕业,企业高管,社会精英,但是他们的孩子仍然会休学躺平,为什么?
鱼和海教育曾经指导过这样一个案例。
小雅(化名)是一个14岁的女孩,她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高知人才,从小对小雅寄予厚望,要求她每科成绩必须达到95分以上。
父母之前就是这样优秀的,所以这个要求在父母眼中,似乎是理所当然。
但是随着小雅一天天长大,学业难度也逐渐增加,她拿到95分需要的努力越来越多。
![]()
最终,在初二的一次关键的数学考试,小雅考了88分。
这个分数并没有非常差,一次考试的失利也不算什么,别的孩子都能够调节好自己,但是从小在父母的严要求高期待下长大的小雅不可以。
她不知道应该如何告诉父母,巨大的压力和焦虑把小雅压垮了,最后小雅出现躯体化症状,最后确诊为焦虑症,无法正常上学。
一、鱼和海教育专家解读:高期待陷阱
为什么父母都是精英,孩子还是休学躺平?因为孩子承受不了父母的高期待。
鱼和海教育的专家老师殷老师指出,越是自身就比较优秀的父母,越对孩子抱有较高的期待,接受不了孩子的平凡和失败。
这看起来是人之常情,因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复制自己的成功甚至超越自己,获得更大的成功。
他们给予孩子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富足的经济条件,希望孩子学业有成,这有错吗?
看起来似乎没错。
可是问题是,精英父母将社会上那套成年人的完美主义和竞争法则放在幼小的孩子身上,成为了孩子必须背负的沉重负担,让孩子掉入了“高期待陷阱”之中。
![]()
“高期待陷阱”的典型表现是许多高学历、高收入的父母,往往对孩子的要求也极高——成绩必须名列前茅,兴趣班必须学有所成,甚至连社交能力都要“超越同龄人”。然而,这种过度的期待,反而会让孩子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下的青少年,容易产生两种极端反应:
反抗型:用叛逆、厌学、沉迷网络等方式逃避现实;
退缩型:自我否定、抑郁焦虑,甚至出现躯体化症状(如头痛、胃痛)。
殷老师发现,许多“休学躺平”的孩子并非真的不想学习,而是被父母的期待压垮了。他们害怕失败,害怕让父母失望,最终选择用“摆烂”来保护自己。
二、优秀父母的四大教育误区
1.过度追求“完美”,孩子失去犯错的权利:
许多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希望他们成为出色、优秀、全能的“完美孩子”。然而,过度追求完美的目标会带来副作用——孩子会变得极度害怕犯错,害怕失败。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出现“完美焦虑”,甚至自我否定。父母应该帮助孩子理解“犯错是正常的”,引导他们把错误视作成长的阶梯,而不是失败的终点。在允许和包容错误的氛围中,孩子才能学会面对挫折,培养抗压能力。
2.过度控制,孩子失去“自我掌控感”:
优秀父母往往有着很强的掌控欲,他们相信自己的人生经验可以为孩子指明“正确的”道路。他们会为孩子规划好一切,从学习计划到兴趣班选择,从交友范围到未来职业,都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发展。长期被控制的孩子,会觉得自己只是父母的“工具”,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习惯了被安排,因此缺乏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难以承担自己的责任。
![]()
3.过度理性,忽视孩子的情绪需求:
很多优秀父母在职业生涯中习惯了理性思考、逻辑分析,解决问题讲求效率。然而,在面对孩子的情绪时,他们也常常用理性的方式去“处理”,而不是去“感受”和“共情”。他们认为孩子的情绪是“不理智”的,需要被“纠正”或“压制”。 孩子的情绪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会被迫压抑负面情绪。然而,被压抑的情绪不会消失,它们会像火山一样积蓄,最终以更具破坏性的方式爆发出来(如脾气暴躁、易怒、破坏性行为),或内化为心理疾病(如焦虑、抑郁)。
4.情感忽视,孩子感受不到“无条件的爱”:
这是最容易被优秀父母忽视,也最容易造成深层伤害的一个误区。许多父母认为,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资源,为孩子规划好一切,就是最好的爱。他们可能口头上很少表达爱,更多是通过“付出”来体现。这种爱是有条件的,与孩子的表现紧密挂钩。孩子无法建立起稳定的安全感,因为他们觉得父母的爱是摇摆不定的,取决于自己的表现。这会导致他们内心缺乏安全基地,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更容易崩溃。
三、鱼和海教育的专家建议
![]()
殷老师想告诉大家,教育并非是完美主义的竞赛,孩子和父母之间也不是一比一的复刻粘贴。
我们相信,精英父母对孩子的高期待也是源于对孩子的爱,但是这份爱意需要更加智慧的落脚点。
与其执着于按照自己的想法打造出一个完美的孩子,不如培养出一个健康快乐有底气的孩子。
首先,一定要给孩子限度之内的“试错权”。
平日里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只会让孩子害怕犯错,不敢犯错也承受不住犯错后产生的后果。但是人不可能不犯错,与其让孩子被小错误压垮,不如给孩子限度之内的“试错权”。允许孩子跌倒、探索、走弯路,让孩子成为一个能够承受挫折,越战越勇的人。
其次,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不是溺爱,也不是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家长丝毫不加以管束。而是不要在乎成绩多过于在乎孩子,不要让孩子觉得他们考试失利就会断送你们之间的亲子关系。给孩子丰盈的爱和内心的安全感,远比成绩单上的数字更能支撑他们面对人生的风雨。
最后,学会放手。
放手并不是完全不管,而是给予孩子一些自主权,允许他们以自己的节奏成长。家长要意识到,孩子的人生是属于自己的人生,我们可以支持,可以建议,最好不要过度干涉。
![]()
四、父母的觉醒,是孩子康复的开始
小雅的母亲王女士在参加鱼和海的辅导后,终于意识到:“原来不是孩子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方式需要调整。”
她开始尝试放手,取消了必须考到95分以上的标准,和小雅深入交谈表达了爸爸妈妈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会爱小雅的观点,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
在鱼和海教育的指导和小雅父母的改变下,小雅的躯体化症状减弱,整个人没有那么害怕犯错,变得更有底气,最后能够回到学校上学。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
如果你也正为孩子的“躺平”焦虑,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
我的期待是否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
我是否在用“为你好”绑架孩子?
如果放下焦虑,孩子会不会反而走得更好?
鱼和海教育愿意陪伴你,找到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