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银丝爬上鬓角,
是否还向往少年时
那一场“仗剑走天涯”的豪情?
答案也许藏在纳兰园清晨七点的
荷塘边:78岁的李爷爷和
81岁的王爷爷正打着太极,
一招一式像在给水面写下“人”字;
81岁的吴爷爷捧着手机,
把刚拍下的荷花照片发给远在
加拿大的孙子,配文“看,
爷爷今天又把夏天的样子分享给你”。
原来,幸福不是远方,
而是被看见、被懂得、
被妥帖安放的此刻
——北京海淀区翠湖湿地公园景区内的
泰和养老旗下纳兰园,
把这份“此刻”过成了365天的日常
![]()
把日子过成诗歌,把爱好写进四季。
纳兰园老年公寓是清代大词人纳兰性德的故居,内设纳兰性德史迹陈列馆,位于海淀区上庄镇翠湖湿地旅游景区内,上庄水库畔。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在北京市都是难得的养老胜地。纳兰园由十多个新中式风格的庭院构成,每个院子都住着一个个“诗人”。春天,长者们在海棠树下开笔会友;夏天,高大乔木树荫掩映下的书画室里墨香混着荷香;秋天,纳兰陈列馆外红枫掩映下传来读书声;冬天,雪落四合院,长者们围坐一堂,把年轻时没来得及读完的书又翻了一回。
![]()
![]()
把餐桌摆成团圆,把美味留在心间。
“民以食为天”,养老院里长者们的三餐是头等大事。近期,纳兰园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征求长者们的意见,根据走访调查得到的反馈,园区决定将膳食结构进行调整,提升服务品质,让生活更有滋有味。端午有粽子、头伏有饺子、重阳有花糕;每天三顿饭,厨房师傅精心准备,满足大部分长者的饮食习惯和需要。提升餐厅服务品质后,张奶奶说:“现在的菜品种类更丰富了,我们入住纳兰园吃饭不是为了活着,而是让每一天都热气腾腾,有滋有味。”
![]()
![]()
把孤独关到以前,把热闹留到此刻。
子女因为工作原因不在身边,孤孤单单一个人,住进纳兰园把这份孤独留在以前。社会交往是保持老年心理健康的关键,为此纳兰园设计了多个公共交流空间,鼓励老人建立新的社交圈。75岁的赵爷爷起初不适应集体生活,经过工作人员耐心引导,现在成了纳兰园的活跃分子。“原来担心在养老院会孤独,没想到朋友比退休前还多。”赵爷爷感慨道。园区还开通了"亲情连线"服务,协助老人与远方的子女视频通话。
![]()
![]()
把身体交给专业,把心安顿下来。
“人老了,最怕的是病来如山倒。”这是入住纳兰园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高爷爷和老伴最担忧的事。如今,他们每天清晨醒来,第一件事是照护人员敲门量血压,然后递上温水与第一顿药。老伴夜间时常亢奋,照护人员干脆把早餐时间从固定7点半调到“等您睡饱再说”,并将食物保温保存,让长者“像在家一样自由”。医保定点的医务室就在园区内,专职医生巡诊,慢病用药实时调整;一旦需要转诊,绿色通道直通三甲医院。高爷爷常说:“身体有人管,心就踏实了。”
![]()
把岁月写成故事,把故事留在纳兰园
夕阳西下,高爷爷和老伴慢步在河边,突然指着对面说:“那是我们年轻时来过的地方。”一句话,让高爷爷红了眼眶,两人就此事一起回忆当时的情形。护理员悄悄录下视频,剪成15秒的小短片,配上充满温暖的音乐,发给家属。第二天,女儿从美国打来视频:“爸,我看到你和妈妈的视频,看见你眼里的光了。”那一刻,老高明白:记忆会褪色,但有人替你保存;身体会衰老,但爱不会。
![]()
当你老了,怎样安度晚年才幸福?
纳兰园的答案写在每一位老人的笑纹里——
是把身体交给专业,让医疗成为“隐形的翅膀”;
是把日子过成诗,让文化成为“不老的药”;
是把餐桌摆成团圆,让烟火成为“最长情的告白”;
是把孤独留在以前,让陪伴成为“24小时的WiFi”;
是把岁月写成故事,让记忆成为“永不打烊的电影院”。
在纳兰园,每一个“当你老了”的问号,都被岁月温柔地改成了句号。然后,又轻轻画成一个温暖的圆,把老人、家属、护理员、荷花、诗词、饭菜、月光,统统圈在一起,圈成一个叫“家”的地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