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说管虎这个太过傲慢,在错误的道路上一骑绝尘。在《八佰》《金刚川》等影片遭观众批评后,非但没有修正创作偏差,反而在《东极岛》中变本加厉——将一段彰显中国人性光辉的真实历史,篡改得面目全非。
这部以“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为原型的作品,本来是表现中国人的善良,结果却被导演和主创人员塞满了私货,管虎好像从不相信中国人骨子里的良善,中国人是富有人情味和智慧的,非要用扭曲的想象,把无私救援的渔民塑造成苟且私斗的“愚民”,将清晰的历史脉络搅成一团逻辑混乱的浆糊。
感人故事,愣是拍成卖肉腐片
这就像《金刚川》一样,本来的金城之战,护桥之战包含中国人的各种智慧,却被简化为洋鬼子看到中国人的牺牲精神,感动了,这才放过了我们。
真实的历史里,舟山渔民救人的动机其实很纯粹。《里斯本丸沉没》纪录片里,亲历者口述与英方记载高度一致:1942年10月2日清晨,东极岛渔民先是听见海面巨响,继而发现漂浮的布匹与落水者。他们当即抛下能换钱的布匹,驾着舢板冲进风浪。不是为了利益,更不是被谁感召,只因“海上遇难必救”是刻在骨子里的祖训。
英国战俘查尔斯在回忆录里写:“渔民把仅有的米饭、红薯分给我们,给我们穿他们的灯笼裤、大襟衣,那些衣服带着海腥味,却比任何毛毯都暖。”这种源自现实需求的朴素道义,在管虎的镜头里,却成了需要刻意“设计”的戏剧冲突。
本来是为了表现中国渔民的善良,但为了凸显所谓的“人性复杂”,管虎给渔民群体泼了盆脏水。
他虚构出一对“海盗后代”兄弟,让他们在日军禁海时偷偷下海捞货,把救助物资藏进山洞与女友私享,甚至靠贿赂日军换取出海自由。这种设定连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顾。据《潮阳沦陷》记载,日军在占领区实施的是“焚船禁海”:两万多艘渔船被焚毁劫掠一万六千艘,剩下的也严禁出海,违者立遭击沉。哪有电影里“禁海三年却保留渔船”“渔民个个油光满面”的怪事?
若真如影片所示,日军既不焚毁渔船也不驱逐渔民,还默许走私,那“禁海令”岂不成了笑话?更恶心的是,导演让这群“精壮渔民”在日军面前唯唯诺诺,转头却为一盒香烟围殴落单的主角,用抢烟的丑态,把真实历史中“分山芋干给战俘”的互助精神,踩进了泥里。
主角的塑造更是离经叛道,真实渔民见人就救,电影里的主角却捆住弟弟手脚阻止救人,发现获救战俘后竟一把将其推下悬崖。这种刻意为之的“恶”,与历史中“65次往返沉船海域、用舢板挡日军机枪”的渔民形象,判若云泥。
管虎似乎认定,中国人的善良必须“后天觉醒”,于是硬加了段戏:让外国人先“英勇赴死”,再“感召”中国人行动——可史实明明是,渔民从一开始就主动救人,甚至为保护战俘与日军对峙,哪需要什么“外人感召”?真是跪舔洋人到了无底线的境地。
日军的形象同样被刻意弱化,电影中日军在沉船后曾短暂停止射击并假意参与救援,试图通过“控制局面” 掩盖罪行,这一点也不够真实。
史料显示,日军在发现渔民救援战俘后,立即驾驶小船对海面幸存者进行扫射,直至渔民驾驶舢板形成人墙阻挡,才被迫停止暴行。更关键的是,日军在沉船前已将战俘关押的三个货舱用木板和帆布密封,试图制造“全体殉难”的假象,这种反人类行径在电影中被简化为“威胁屠村”的常规冲突,削弱了历史事件的残酷性。
说到底,管虎最令人不适的,是他对中国人民族性的偏见。他不信渔民会“见人就救”,不信普通人有自发的大义,非要用私货给历史“加戏”。可历史偏就这么简单:东极岛的渔民们,不过是遵循着“海上遇活物必救”的老话,做了件对得起良心的事。这种简单,比任何刻意设计的“复杂”都更有力量——可惜,管虎看不懂,也不想懂。
更不要说,管虎在电影里的一句话触了雷点:英国人是帮助我们打日本人的。笑死!日本人不是好鸟,难道英国人就是?他们是帮助我们打日本人的?忘了他们千里迢迢来到中国的原因了吧!
美化侵略者,管虎的屁股歪到了极致。可以说,一个大好的题材,愣是让管虎做成了一份有毒的夹生饭,本来是表现中国渔民美德的故事,却在他的镜头上,成为表现洋人有礼有仪,中国人丑陋自私的注脚。
他不是帮当年救助英国人的中国渔民扬名,而是在污名化他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