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办公环境和企业管理目标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如何以数据为依据优化办公空间配置,平衡房地产组合效率与员工体验,已成为企业管理层面临的关键命题。
仲量联行已连续10年对全球办公空间的使用和规划情况开展基准研究。最新版《2025全球办公空间使用基准指南》汇集来自全球7个行业、近百家领先企业、共计205份注1的调研回复数据,覆盖超过6,920万平方米的商业地产空间,系统呈现出当前的空间使用趋势与规划策略演进方向,为企业制定房地产管理战略及推动下一阶段办公场所转型,提供有价值的洞见和可行性建议。
注1:每份调研问卷包含了128道详细问题,每家企业都针对其业务开展地区提供了单独的回复,从而为地区差异提供精准洞察。我们将每家企业针对每个地区的调研回答视为一份单独的调研回复。
报告下载链接:
中文版:
https://app.jingsocial.com/mF/cms/none/y5L28J5LabPA8G37g9RE2H/oxfGgPBgdPPyJTeHH96SLf1
英文版:
https://app.jingsocial.com/mF/cms/none/8eYiKuF86JJ6YucXDGhJZh/yxHpg8jLkif7359b64dajj1
随着企业持续推进办公场所策略,“空间数据”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愈发关键。企业正逐步从以经验与主观判断为基础的管理方式,过渡到以数据洞察驱动空间决策的阶段,迈向更主动、系统化和精细化的优化路径。
今年的全球调研结果显示,优化房地产组合是企业当前优先级别最高的房地产管理目标(73%),其次为降低相关成本(71%)。面对近期地缘政治与经济环境的持续波动,企业正更加审慎地设定管理方针,力求在提升资产效率的同时控制运营成本,以增强韧性,应对潜在风险。
在这一背景下,提升办公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与分析能力已成为企业达成管理目标的重要支撑。在各类办公空间使用规划数据中,空间利用率注2已连续三年被全球企业视为最重要的空间使用指标(occupancy metrics)。
注2:空间利用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如工作日、班次等)单个工位被实际使用的时长所占百分比。
近年来,持续追踪空间利用率并将其应用于办公空间规划的企业比例不断上升,从2019年的60%上升至2025年的70%。这一趋势反映出,在办公场所的使用方式日益动态多元的今天,了解空间“如何被实际使用”,而非仅仅是“如何被分配”,已成为高效开展房地产组合管理的关键前提。
然而,目前全球仅有7%的企业认为自身具备“优秀”的空间数据能力,显示出当前许多企业在空间数据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仍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这一能力的缺口不仅影响企业对空间使用情况的掌握,也会制约其在空间策略制定与资源配置上的判断力与执行效率。
因此,不断完善空间数据战略,并加大投入于更高阶的数据管理能力,已成为企业提升空间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及优化员工体验的重要基础。
随着企业不断完善办公空间使用规划,并持续鼓励员工重返办公室,全球办公空间利用率已连续两年实现恢复性增长,2025年全球平均达54%,接近2019年疫情前的61%。尽管如此,企业也持续上调空间利用率目标,2025年全球平均目标为79%。这一差距促使企业更加重视空间利用率的数据追踪,并通过更精细化的管理举措加以优化。
为了更全面地掌握空间的实际使用全貌,企业正采用多元化的追踪方法:当前最常见的方式包括门禁刷卡数据(90%)、共享空间预订系统(49%)与人工目测观察(41%)等,并逐步引入智能传感器、视频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以获取更动态、精准的空间使用洞察。同时,企业也通过缩减整体面积(55%)、强化办公室出勤规定(42%)、调整空间设计(38%)和推动员工体验项目(34%)等手段优化空间利用率;其中,61%的企业表示强制性出勤规定最具成效,但也需兼顾员工偏好与灵活性需求。
2025年调研显示,全球混合办公模式的实施比例已从87%降至77%,但多数企业仍将其视为推动空间策略转型的关键工具,相关配套机制也日益完善。当前,企业实施混合办公的首要目标是优化空间利用率(81%),其次为提升员工体验(67%)与支持工作方式变革(60%)。为此,企业正在加快建立制度化、规范化与科技赋能的支持体系,包括:
· 由管理层主导出勤制度规划(64%)
· 制定空间使用政策(70%)
· 加大对技术与空间设施调整的投入,如预订系统(58%)、协作空间(56%)和小型设施改造(50%)此外,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在积极调整空间配置比例(2024年36%升至2025年44%),并开始实施结构性改造,例如拆除实体隔断墙(2024年17% 升至2025年30%)等。
对于出勤模式相对稳定的中国企业而言,尽管其管理重点与全球其他市场有所不同,但全球企业在制度建设、空间策略与技术应用方面的实践,依然为中国企业实现高效、灵活的空间管理与资源配置提供了对标参考。
为提升空间利用率,企业正持续缩减办公室与个人工位面积,并朝向更标准化的尺寸调整,以优化整体配置效率。在此基础上,办公空间的分配方式也在发生转变——从以固定专属工位为主,逐步迈向更灵活的共享工位安排,从而提高空间密度与工位共享比例。
2025年调研显示,全球企业计划将工位共享比例从当前的1:1.1(每工位对应员工数)提升至1:1.3;同时计划将空间密度指标从人均租赁面积15平方米优化为14平方米。在具体配置上,共享工位、临时办公区与长桌式工位日益普及,而专属办公室和固定工位则成为减少最显著的两类空间。
在空间设计方面,企业正同步调整共享设施与功能空间的配置策略,一方面拓展协作和专注空间的设置,并加大对健康福祉与文化空间的投入,另一方面则缩减或重新规划低效空间,以更好地满足员工的办公偏好与健康福祉需求。
· 协作空间:
过去一年,协作空间(35%)是企业扩展最多的空间类型,小型讨论室(22%)的配置比例也明显上升 ,反映出企业持续加强对多样化的团队合作及员工交流方式提供支持。
· 专注空间:
为更好地支持员工在专注办公、私密谈话与视频会议等需求,不少企业增设了电话亭(35%)与专注工作间(28%) ,以解决员工对开放式办公空间的主要痛点反馈。
· 健康与文化空间:
为促进员工在办公室的身心健康,企业正积极配置健康空间(20%)、母婴室(20%)、祈祷室/冥想空间(14%),以及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家具(在近期完成办公室新装修或改造的企业中,有77%已将升降桌设为标准配置)。
· 业务支持空间:
随着数字化工作流程的普及,企业对纸质文件的处理需求显著下降,同时也避免了大量打印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因此,打印室(14%)、邮务室(13%)以及档案室/储物间(13%)等传统业务支持空间正持续缩减。
这一趋势也体现在仲量联行上海办公室的焕新改造中。该项目基于空间使用数据,识别出使用率较低的区域,并结合员工对办公体验的反馈,制定出整体的空间改造方案。
通过拆除隔墙、重塑空间格局,强化了团队间的互动与交流;同时,针对员工在专注办公与临时会议方面的实际需求,将低效空间改造为多元协作区,增设小型讨论室、隔音电话亭和会议舱等设施,在有限面积内实现复合效能最大化,全面提升办公体验。此外,该项目也秉承对员工健康福祉的关注,在设计与施工中全程融入可持续理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