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18519391659(微信同号)
“67人被国家电网第二批录用,全省第一!”当2025年国网河南电力公司录用名单刷屏后,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郑州电专”)再次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图源:网络
然而,鲜有人知道,这所高职校曾在1958年就以“河南电力学院”之名招收本科生,却因时代波折被“降格”为中专,又在1993年成为专科,至今仍在“升本”门外徘徊。
学校建于1933年,直至今天,已经历了16次更名的漫长旅程。
一条跌宕起伏了90年的曲线,把郑州电专与产业的每一次心跳都接通了。
五省六校“拼”出来的硬核底子
今天提起郑州电力高专,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国网录用榜单上的“霸榜常客”。可把时间拨回1953年,让它真正“出圈”的并不是就业率,而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跨省拼盘”:国家一声令下,把湖南、广东、湖北、广西、河南五省六所工科学校的电机科连根拔起,全部搬到郑州。五把火、六座炉,一次就熔成了中南地区最早的电力“黄埔军校”。这份家底有多硬?一句话——如今校园里跑的每一台老电机,可能都装着当年拆自火车头的线圈。
1933年,郑县工业职业学校(后更名为河南省立郑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点亮第一盏课堂的灯,成为当时河南省唯一以现代工业学科为主的职业技术学校,也是解放前郑州市区唯一规模完整的省立职业技术学校;
1953年,国家一声令下,以郑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为基础,将湖南长沙高级工业学校、广东省广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武昌高级工业学校、柳州高级工业学校、中南工业部第七工业学校、郑州电力学校五省六校的电机科并入,燃料工业部郑州电力学校诞生,全国最早的电力职教“联合舰队”就此成型;
“老师来自天南地北,教材都是手写钢板,实验设备拆了火车头再装。”老校友回忆。这所学校担负起服务于国家的电力工业生产与建设的重大使命。
高光18年:本科时代与“374名本科生”
1958年秋天,一纸文件让郑州电力学校“跳过高考”直升本科。校门一夜之间从“中专”换成“河南电力学院”,抢到了全省最稀缺的一张“电力本科牌照”。
1958年,河南高教洼地亟需“自己人”办的大学。郑州电力学校“直升”本科,更名河南电力学院,次年再改名郑州电力学院。
·当年即开设“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热能动力装置”两大王牌专业;
·1959级374名本科生入学,录取分数线与郑州大学不相上下;
·同期成立的郑州铁道学院、黄河水利学院等,如今皆已本科乃至硕博授权。
图源:网络
然而,1962年因经济困难,学校被迫停办本科,恢复为中专,成为当时全国少数“本科降中专”的个例。
两次“归零”与职教基因再造
1962年,一纸“停办本科”的电报像闸刀落下,此后的十几年里,学校两次被撤销、两次复校,这段近乎“清零”的漫长黑夜,把郑州电专锻造成一所真正懂得“从零开始”的学校:没有本科的牌子,就把专业建在火电厂;没有国家经费,就把课堂搬到工地;没有现成教材,就把故障现场当教案。职教基因,在一次次归零里被重新编码。
·1970年代:学校遭受创建后的最大浩劫,一度撤销,教师星散;
·1978年复校,由河南省电力工业局直接管理;
·1993年,抓住国家“三改一补”窗口(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充实整顿的意见》和《关于部分普通高等学校充实整顿后调整学校层次的通知》中提出的“三改一补”政策——即“改建、合并、划转和补充办学资源”),升格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锁定“电力技术技能型人才”定位。
从此,学校把“本科梦”暂存心底,把“职教魂”写进基因:
– 与中广核、国家电网共建“厂中校”,学生大二即可进百万机组顶岗;
– 牵头制订火电厂集控运行等6个国家级专业教学标准;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10年超97%,2025年国网二批录用67人,再次霸榜。
升本为何仍“遥遥无期”?
升本,对于郑州电专来说,不是第一次排队,也不是第一次被叫号。上世纪六十年代,它曾“直升”本科却一夜回到中专;三十年后,它再次站在升格门口,却又一次被“政策窗口”轻轻掠过。如今的排队表上名单很长,理由也很充分:财政盘子有限、学科布点饱和、行业主管与地方财政“双重身份”带来的投入掣肘。于是,“遥遥无期”四个字,不再是情绪化的感叹,而是一组可以量化的门槛:在校生规模、硕士占比、土地指标、差异化定位……升本,看似只差一纸批文,实则隔着一道由时代、产业和体制共同筑起的“高压线”。
河南省教育厅2024年工作要点显示,本轮本科设置优先支持:
新建应用型本科(河南应用工程学院筹);
职教本科(“双高”学校升格);
河南国医学院(筹)、河南信息科技学院(筹)等填补空白领域。
郑州电专虽“电力特色鲜明”,却面临三重天花板:
·属性:行业办学(国网河南电力公司主管),地方财政投入有限;
·规模:在校生不足万人,离“8000人且专任教师硕士比50%”的本科设置硬杠有缺口;
·赛道:电力类本科已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布局,差异化竞争难度大。
下一步:电力职教本科的“第三条道路”
从“本科—中专—专科”一路折返,郑州电专已经摸清了电力职教的真正命门:只有把专业建在产业链最吃劲的地方,把课堂搬进百万机组、特高压现场,升本才不会是换块牌子,而是让行业真正离不开。面向“双碳”与新型电力系统,学校决定绕开传统“升格”赛道,闯出一条校企共生、证书互通、国际可复制的“第三条道路”。
1.职业本科“联培”——先领证、再升格
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合作,以“电力运维工程师学院”名义申报职业本科专业,先在专科起点招收2年制本科,逐步过渡。课程由两校教师、国网专家共同授课,50%以上学时在国家电网实训基地完成。2027年,条件成熟后向教育部申报独立职业本科专业,实现有“联培”到“自办”的软着陆。
2. 现场工程师学院——把职校办在换流站里
依托国网特高压直流“西电东送”豫南换流站,校企共建“现场工程师学院”,学生毕业即可考取高压试验、带电作业等紧缺工种技师证书。
3. “1+X”证书+模块化课程——一张课表对接8本证书
把“变配电运维”“新能源电站检修”等8个X证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课程与岗位精准对接。
4. 职教出海——把中国标准变成海外课程
输出课程标准到印尼、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一带一路”火电项目,打包30门电力运维课程、120套双语活页教材、15套VR实训资源,实现“中国设备+中国标准+中国培训”一站式出海,打造中国电力职教“走出去”样本。
一条产教深度融合的“第三条道路”,让郑州电专不必苦等“升本”指标,也能先把本科培养水平做出来、把国际影响力打出去。或许,这才是这所90年老校最硬核的“升格”。
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在“本科—中专—高职”三段折线中走了整整九十年。每一次下调,都是时代齿轮的咬合;每一次回升,都是产业脉搏的跳动。今天,当“双碳”目标重塑能源版图,当特高压、储能、海上风电成为新赛道,学校终于明白:升本不是终点,而是一次“再并网”。
如果能把课堂搬进百万机组、把证书写进岗位需求、把标准带向“一带一路”,那么“职业技术大学”这块牌子,无论挂在专科还是本科的大门上,行业都会把它当成主网的一个关键节点。学生在这里拿到的不仅是学历,更是与世界同步的频率;国际同行来到这里,看到的也不止一所学校,而是一套可以复制、可以输出、可以共用的中国电力职教方案。
正如老校友、首届本科毕业生、82岁的张庚辰所说:“发电机的转子没有终点,只有与电网的同步。”只要郑州电专始终保持与产业同频、与时代共振,这条“折线”终将汇成一条持续向上的功率曲线——在电流的轰鸣声里,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职教创本综合整理自:教育部、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国家电网公司、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甄选名校
关注【职教创本】公众号,掌握高职院校创办职业本科全新动向。以数据洞察院校战略,用记录对抗遗忘。
本公众号转载仅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敬请告知我们更正或删除。
1、
2、
3、
4、
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