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春,科研圈出来一则爆炸新闻:71岁的中国半导体专家李爱珍,四次冲击中科院院士都折戟沉沙,反倒成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此时,有人提出质疑,怎么我们本土的顶尖学者,评不上自己的院士,反倒被美国“抢着认”?有人询问:李爱珍是谁?她的经历是怎样的?
李爱珍的童年是苦汤水里泡出来的。她爹是在菲律宾谋生的华侨,说白了就是在国外讨生活的中国人。抗战爆发那年,她爹远在马尼拉,一封家书都送不回来,家里的顶梁柱等于断了,日子一下子跌进了冰窖。 那时候她跟着母亲在福建乡下逃难,住的土坯房逢雨就漏,锅里的稀粥总掺着半筐野菜。
有回她烧得迷迷糊糊,母亲背着她走了十几里山路找郎中,一路上母亲就念叨:“等你爹回来就好了,他总说咱是中国人,根在这儿,再难也得撑着。”可直到抗战胜利,父亲还是没影儿。 那些颠沛的夜里,李爱珍裹着破被睡不着,就一遍遍想父亲的话——咱是中国人,这四个字比啥都顶用,再冷的日子也能扛过去。
1958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她一头扎进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如今的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所)。谁能想到,这个学有色金属冶金的姑娘,后来会硬闯进国际前沿的半导体领域,这跨度,堪比从“种地”突然转去“造火箭”,难度系数直接拉满。
刚在科研路上迈开腿,“文革”的风就吹来了。导师邹元爔突然成了“大特务”,李爱珍也被贴上“散兵游勇特务”的标签。批斗会一场接一场,她被剃了阴阳头,逼着在操场上跑圈,可心里总惦记着实验室里那些没做完的实验。
改革开放后,公派出国的机会终于来了,李爱珍却差点被“卡脖子”。因为华侨出身,又在“特殊时期”挨过批斗,有人跳出来反对:“万一跑了不回来怎么办?”争论到面红耳赤时,邹元爔院士拍着胸脯担保:“我拿名声作保,她肯定会来!”这种情况下,44岁的李爱珍才去了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
刚到美国那会儿,她连英语单词都认不全,拿着字典对着专业术语一个一个查,常常熬到后半夜。有次参加学术研讨会,人家用英语提问,她没听懂,脸憋得通红,散会后偷偷躲在走廊里哭,哭完了又拿着笔记本去请教同行。
在美国,她跟“分子束外延设备”死磕到底。这设备要超高真空环境,可漏气点藏在成百个阀门接口里,像跟她玩“躲猫猫”。她抱着工具从早查到晚,三个多月没出过实验室,饿了就啃面包,困了就在桌子上趴一会儿。
有天凌晨,她实在撑不住,趴在设备上睡着了,梦见自己找到了漏气点,猛地惊醒,抓起工具就往接口处查,终于在某个深夜,听到“嘶”的一声——漏气孔找到了!同事后来笑说:“当时她的眼睛在冒光。”
80年代,西方突然对中国禁运“分子束外延设备”。李爱珍把行李往肩上一扛,咬着牙喊:“不行就自己造!”回国才一个月,她就扎进沈阳的研究所,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干。没有现成的图纸,就自己画;没有合适的零件,就一点点打磨。
有一次为了一个精密部件,她带着徒弟在车间守了三天三夜,盯着老师傅操作,生怕出一点差错。图纸堆成山,焊枪火花溅,她的手上布满了茧子和烫伤的疤痕,可她从来没喊过一声累。那些日子,实验室里的灯彻夜亮着,终于在层层围堵里,啃出一条自主研发的路。
本以为科研路顺风顺水了,中科院院士评选却成了“拦路虎”。1999年、2001年、2003年、2005年,李爱珍连申四次,全栽了跟头。郭景坤等老院士拼命力挺她,两位身体不好的院士,还拖着病体写推荐信,一页页翻她的科研成果,逐字逐句修改推荐意见。
可评选时,荒唐事来了:她搞的是半导体材料,材料竟被分到“器件组”评审。评委们大多研究器件设计,对材料领域的前沿成果一知半解,讨论时面面相觑,投票结果自然凉凉。李爱珍红着眼眶说:“我对不起他们啊……人家拿名声担保我,我却连个院士都评不上……”
谁也没想到,2007年,李爱珍竟“意外”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要知道,这头衔的评选标准,比美国本土院士还苛刻,她还是中国大陆女科学家里头一个拿到的。评选前,她连自己成了候选人都不知道,直到接到电话通知,还以为是骗子。面对质疑,李爱珍倒很坦然:“美国的评选程序很神秘,连候选人都蒙在鼓里,反倒没了人情世故的干扰。”可她更念叨国家的好:“没国家给的平台、经费,我啥也不是。这份恩情,我记一辈子。”
如今,李爱珍的学生早已成了科研主力:有人在复旦当教授,带着团队攻克芯片难题;有人扎进美国贝尔实验室、普林斯顿大学,在国际期刊上发表重磅论文;还有人在德国弗琅霍夫研究所攻坚,把她教的技术用到了实际生产中。她教学生,不光教知识,更把“爱国”两个字钉进他们骨子里。
有个学生拿到美国名校的终身教职,想接她去美国养老,她摆摆手说:“我这辈子就待在国内,看着你们给国家争荣誉。”她和丈夫也守着个规矩:“言必信,行必果,这辈子就死磕国内科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