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2日,中国科技界迎来一项足以改写现代农业历史的重大突破——世界首台自动巡航杂交授粉育种机器人“吉儿”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正式诞生。这项由许操研究员团队领衔的科研成果,不仅攻克了杂交育种领域长达百年的技术瓶颈,更开创了“生物技术筑基+人工智能赋能+机器人劳作”的智能育种新模式,标志着我国在农业科技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
传统杂交育种依赖人工授粉,操作繁琐且效率低下。研究团队独辟蹊径,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精准创制出“柱头外露型”雄性不育系作物,这一突破被业内称为“植物生殖器官的工业设计革命”。以大豆为例,团队通过调控控制花器官发育的基因网络,使原本包裹在花瓣内的柱头主动外露,同时保持花粉不育特性。这种结构改造如同为作物安装“标准化接口”,使机器人授粉的精准度从传统方式的不足30%跃升至98.7%。更令人振奋的是,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水稻、小麦等主粮作物,为构建通用型智能育种平台奠定基础。
“吉儿”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在于其搭载的多模态智能系统。通过高精度3D视觉识别模块,机器人能在0.3秒内完成花朵位姿检测;柔性触觉反馈系统可实时调节机械臂力度,模拟人工授粉的微妙触感;自主导航系统则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在复杂田间环境中日均作业面积达5亩。实验数据显示,相比传统人工操作,“吉儿”将单株授粉时间从3分钟缩短至20秒,成功率提升4倍,且可24小时不间断工作。这种“显微外科手术式”的精准操作,彻底解决了传统育种中定位不准、识别不清、力度不当的三大痛点。
研究团队并未止步于单一设备研发,而是构建了覆盖全链条的“智能育种工厂”。在这个创新体系中,“吉儿”机器人作为执行终端,与基因型快速鉴定仪、表型组学分析平台、育种加速器等设备无缝衔接。以大豆育种为例,通过该体系可将杂交组合构建周期从传统方法的3年压缩至8个月,年处理杂交组合量突破10万组。更值得关注的是,系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能根据环境参数和表型数据动态优化授粉策略,形成“实践-学习-进化”的良性循环。目前,该平台已成功培育出抗逆性强、蛋白质含量提升12%的新型大豆品系。
![]()
这项技术的产业价值正在加速释放。据测算,采用智能育种体系可使杂交种子生产成本降低60%,品种更新周期缩短70%,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专家评价称:“中国团队开创的模式将改变全球种业竞争格局,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范式。”目前,该技术已与国内头部种企达成产业化合作,首批商业化品种预计2026年进入市场。更长远来看,这项突破为应对气候变化下的农业生产挑战提供了全新工具——通过快速创制适应干旱、盐碱等恶劣环境的新品种,为全球粮食安全注入“科技疫苗”。
从实验室的基因剪刀到田间的机械臂,从科学家的奇思妙想到改变产业的实绩,“吉儿”机器人的诞生生动诠释了交叉创新的巨大能量。正如许操研究员所言:“当生物技术遇见人工智能,传统农业正在经历‘数字化重生’。”这项立足中国、惠及世界的创新,不仅为端牢“中国饭碗”增添底气,更在全球农业科技竞赛中树起新的里程碑。随着智能育种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一场由科技创新驱动的农业生产力革命已然拉开帷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