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科学日报》报道,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与维也纳技术大学联合团队在室温条件下成功实现纳米玻璃球量子运动冻结,突破传统量子实验需超低温环境的限制。这项发表于《自然・物理》的研究,通过激光操控使直径 100 纳米的椭圆玻璃球旋转振动达到量子基态,为量子传感器和基础物理研究开辟新路径。
研究团队采用椭圆纳米粒子与激光光镊系统,通过精确调整激光能量收支,使粒子旋转动能持续降低至量子基态。关键突破在于:
选择性冷却:仅冻结旋转自由度,粒子内部温度仍保持室温(约 27°C),解决传统量子实验需液氦冷却至绝对零度(-273°C)的技术瓶颈
量子纯度记录:基态占据率达 99.2%,创宏观物体量子态制备新纪录
理论创新:提出 "自由度解耦" 模型,解释为何高温粒子可同时维持量子特性
"这就像让陀螺在沸腾的水中保持绝对静止的轴心振动," 维也纳技术大学卡洛斯・冈萨雷斯 - 巴列斯特罗(Carlos Gonzalez-Ballestero)教授解释。该技术已应用于微型量子陀螺仪研发,精度较传统器件提升 3 个数量级,未来有望用于导航系统和引力波探测。研究同时为检验量子力学宏观极限提供新方法,验证了薛定谔方程对百纳米尺度物体的适用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