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画,恰似中国绘画史上一座巍峨的高峰,矗立在时光长河中,散发着历久弥新的光芒。在宋人的笔下,自然与艺术达成了令人惊叹的完美交融。艺术史家高居翰曾由衷赞叹宋画之美:画师们运用精妙绝伦的技巧,恰到好处地达成绘画效果,却从不刻意以奇技炫人;一种古典的自制力贯穿整个创作,绝不让情感泛滥成灾。
多数宋画尺幅小巧,却丝毫没有限制画师们对画笔的驾驭和意趣的表达。当我们将这些画作放大,细细品味其中的局部,一种油然而生的崇敬之情便会在心底蔓延。
![]()
《踏歌图》 马远 191.8 x 104.5 cm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宫廷画家马远,其作品多聚焦于 “高大上” 的题材,像描绘皇帝宴会的《华灯侍宴图》、展现文人墨客相聚场景的《江亭望雁图》等。
不过,他偶尔也会将目光投向 “农乐” 题材,《踏歌图》便是其中的佳作。这幅画以 “踏歌” 为主题,画中的人物占比不大,却在整幅画中格外引人注目。正是田埂上那几位尺寸小巧、带着几分醉意的老农,将 “踏歌” 这种古老的歌舞形式演绎得淋漓尽致。
画中的老农,仅用寥寥数笔便被勾勒出来,却生动至极。他们手舞足蹈,仿佛正踏着统一的节拍欢快前行,那股源自生活的喜悦感染力十足。
![]()
![]()
![]()
《踏歌图》中的 4 位老农
画中的老农寥寥数笔,但却生动至极。
4 位老农手舞足蹈,仿佛正踏着一致的节拍正在欢快前行,下面是根据马远的这件作品做出的踏歌动图,你可以体验一下。

《踏歌图》动图
在马远的作品里,《寒江独钓图》最具风格特色。
这幅不足半米的画作,四周除了寥寥几笔勾勒出的微波,几乎全是空白。但就是这片空白,巧妙地营造出烟波浩渺的江水景象和极强的空间感,更凸显出一个 “独” 字。
![]()
《寒江独钓图》 马远 26.7 x 50.6 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当我们把画面中心的那叶扁舟放大,细节更是让人惊叹。身着长衣的渔翁,身体并未舒展,而是团坐在船的一角,江上那萧瑟的寒意、渺远的意境以及无尽的想象空间,都跃然纸上。仅凭渔翁的这一个动作,“寒江” 的冰冷仿佛已能触及皮肤。
![]()
《寒江独钓图》局部
由于渔翁坐在船的一端,船尾微微上翘,这一细节尽显画师的观察力。天气虽寒,渔翁却依旧保持着谨慎。马远呈现的是他的侧面,但画面放大后,我们仍能从渔翁的眼角与神态中感受到他的全神贯注。
![]()
《寒江独钓图》局部
![]()
《江帆山市图》 佚名 28.6 x 44.1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江帆山市图》没有署名,作者难以考证。但从笔墨画风来看,应是接近北宋燕文贵时代的作品。
整幅画用色清雅,两座山峰相互环抱,山寺、野店在山间隐约可见,庙宇坐落在山坳之中,依山而建。山谷间云雾缭绕,飞鸟成群,一派繁忙的景象。
![]()
![]()
《江帆山市图》局部
![]()
《溪山行旅图》 范宽 206.3 x 103.3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则是宋画中的重量级瑰宝,作为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它的每一处细节都藏着玄机。画面中巍峨的大山如同巨人般矗立,山间的行旅队伍渺小却坚定。
最让人称奇的是范宽的签名,藏在 “运输人” 右侧的树丛中,若非将画放大十倍,很难发现这个低调的印记,仿佛画师在千年前就埋下了一个与后人的秘密约定。放大后,画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棵树都各具形态,单独截取一景,便是一幅完整的小画。
![]()
![]()
隐藏的范宽签名
![]()
局部
南宋朱锐也画过《溪山行旅图》,与范宽的雄浑不同,他的作品更像一首婉约的小诗。不足 30 厘米的画幅里,骑毛驴的文人耷拉着肩膀,眼神疲惫,将旅途的劳顿刻画得入木三分,让 “行旅” 二字有了更细腻的情感注解。
![]()
《溪山行旅图》 朱锐 26.2 x 27.3 cm 上海博物馆藏
![]()
![]()
![]()
《溪山行旅图》局部
宋画的魅力,在于画师对自然的虔诚。他们用画笔对话山水,用心灵感受万物,每一次创作都是与自然的深度交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情感的克制表达,让宋画在时光的冲刷中愈发璀璨,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注: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