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工地干活的人都懂---有些工程,不是为了盖房,而是为了“盖面子”;有些举措,听上去是为了工人安全,但总让人觉得手伸得太长了。
说实话,工地人最怕的不是累,而是---没意义的折腾。
比如,某工地为了迎接领导视察,硬是砸了几十万做临建装饰:灯带、喷泉、绿化、LED大屏一应俱全。领导拍完照走人,当天就开始拆。不仅钱花了,进度耽误了,最后只换来汇报材料里多一行“亮点”。
再比如项目样板示范区。现场专门划一块地,把瓷砖贴得能当镜子照,钢筋绑得像工艺品。可一转身走进真实施工区,脚下一片泥水,能不能站稳都是问题。
有些面子工程更隐蔽---“紧急会议”通知。施工正忙着,突然全员被叫去开会。一两次还能忍,天天来谁受得了?时间一长,“紧急”成了习惯用语,真有急事反而没人急了。
各方领导检查前的突击整改,更是工地的保留节目:工地标语挂得十分醒目,材料堆摆得像超市货架,消防器材临时租一套,检查一过全数撤回。工人笑说:“换牌子、搬设备,比干活还累。”
这些面子工程的共同点:花钱快、见效短、意义小。它们不是为了让工程更安全高效,而是为了让某些人更好看:拍照有彩、报告能加分、检查能过关。
其实,工地只是社会的缩影。上面一句话,下面跑断腿;本该各司其职,却有人觉得“不折腾就没存在感”。一句话,就能让一群人忙前忙后空耗时间,而他们,只需坐在办公室里,享受“全场听我指挥”的成就感。
村里人常说,挣了钱第一件事是盖房子,哪怕屋里空荡荡,也要面子上好看。这不仅是农民的习惯---面子工程,在各个层面都屡见不鲜。
这种面子工程折腾的后果显而易见:1)对生产力的抑制越来越大;2)各种规定和“外溢成本”层层传导到每个行业;3)大家疲于应付,无心创造价值。
说到底,大家的需求很简单:划定边界,立好规则,让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自由发挥。工地建设,发展才是硬道理,不该管的,就别硬插手。
形象工程确实重要,但面子和折腾之间,总得有个平衡点。否则,工地轶事迟早会变成工地段子,而段子手,不是别人,正是一群被“折腾”出来的工人。
在众所周知的大环境下,愿我们彼此鼓励,相互成就,携手前行,共同成长与突围——抱团取暖,不再孤军奋战。欢迎+GZH《地产枷锁》,并+VX:dichanjiasuo,进我们的互助社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