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4月1日的深夜,南京的春夜原本安静。
四个年轻人,因为手头拮据,悄悄溜进了南京最高档的别墅区。他们原本打算找一户无人居住的空宅行窃,最好是装修中的房子,方便下手。可是,命运的齿轮总是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转动——那栋装修中的别墅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他们却阴差阳错地转向了隔壁。
隔壁的主人,是一户来自德国的家庭——普方一家。或许是突如其来的动静惊醒了屋主,或许是在黑暗中语言不通造成了误会,屋内爆发了激烈的冲突。深夜的恐惧和慌乱中,这四个年轻人做出了毁灭性的选择——他们杀害了普方夫妇,以及他们15岁的女儿和13岁的儿子。
那一夜,四条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四个行凶者的命运也彻底改变。
很快,警方破案,四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他们中最小的只有18岁,年纪与死去的孩子相仿。庭审时,普方的家人从德国来到中国,第一次直面杀害亲人的凶手——不是他们想象中冷血可怖的恶魔,而是几个满脸稚气、神情惶恐的年轻人,就像是闯祸后不知所措的孩子。
普方的母亲在痛苦和挣扎中,做出了一个震惊法庭的决定——她写信请求法院,不要判这四个青年死刑。
她说:“他们的死,并不能让我的家人复活。”
然而,中国的法律对故意杀人有着明确的惩处标准。最终,这四名凶手被判处死刑,并依法执行。
按理说,这个案件就像许多刑案一样,随着时间流逝终将淡出人们的记忆。但普方一家并没有被遗忘。
案发后不久,普方的朋友朱利娅,与南京的德国人社区一起,设立了“普方基金”——资助中国贫困地区的孩子继续学业。而更令人动容的是,这些受资助的孩子,正来自那四名凶手的家乡——苏北的一个贫困地区。
![]()
悲情的起点,也是善意的源头
当时的他们并未能注册基金会,只好以“普方协会”的名义,与南京本地的爱德基金会“挂靠合作”。他们选择从最直接的帮助开始——资助苏北地区贫困中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后续随着中国教育政策的进步,帮助对象拓展至高中阶段,金额也逐步提升:每位初中生约1200元,按高中阶段给予约2000元资助。
他们低调、不在意自己的名号,默默做了13年“幕后慈善”。2013年,中国德国商会上海分会向其捐赠了20万元人民币,成为其成立以来最大一笔捐赠,也是他们第一次从“隐姓埋名”走向公开。这确实是一段“以德报怨、化悲为爱”的励志旅程。
教育,是破解暴力循环的关键
在法庭上的疑问转变成公益行动,在南京变成现实项目,这个过程的思路清晰而厚重:教育提供选择,让人看见未来,就不愿诉诸极端。
普方协会负责人万多明曾说,他自己出生德国农村,他深知免费教育的重要性。他的话不无现实意义:教育能让人走出“困境与绝望”,即使是一席讲台、一位志愿老师,都足以成为改变命运的起点。
这正是公益的本质——不是临时救助,而是为更多人点亮看见未来的光。
![]()
慈善从未走远,温暖一直在现场
普方协会的志愿者没有专职岗位,他们用业余时间参加公益募捐、走访、赠送书包与礼物。每年圣诞节,他们都会走进南京国际学校,将学生们精心准备的礼品亲手送到受助孩子手中。
有人质疑:“受害者家属能慈善,这不是苦肉计吗?”但事实是在一次次这般亲手传递的暖意中,很多孩子感受到了真实关怀——他们写信回馈,“未来我也要成为像你们一样,帮助别人的人。”
这种“小而暖”的慈善行为,比起大型基金会的高调捐助,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体现“慈善作为生活方式”的愿景。
据统计,资助江苏、安徽等省上千名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助力他们考入大学、更好地融入社会。他们不仅塑造了受助者的未来,也激发了当地社会更多参与者。
比如,一位家具城老板在得知机构理念后,拍卖家具所得捐出10万元;一位老师听说是志愿活动,甚至拒绝收取报酬。这种“被感染”的善意比金钱更耐人寻味。
德国伤者的中国延续:跨文化的爱要一直在
普方起源于悲剧,但逐渐变成中德民间的“温情接力”。很多协会成员也是外籍人士,更有中国志愿者加入。如今,这条爱心链早已打破国籍、语言与身份界限,成为公益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真实体现。
“一所学校改变一个孩子,比造一座监狱更重要。”这句话道出了观点也道出了行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