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夏尽,凉风暗度,眼下正值三伏之末。古人常说“末伏如虎”,此时暑气盘踞未退,秋燥已然渐起,正是夏秋更迭的特殊时期。中医认为,末伏是“以热逼寒”的黄金期,需借天地阳气,驱散体内寒湿,养生应兼顾防暑降温与防燥润肺,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饮食指南:温阳润燥,健脾祛湿
末伏天气仍炎热,但立秋后“秋燥”渐显,饮食应遵循“温而不燥、补而不腻”的原则:
适当温补:适量食用羊肉、鸡肉、生姜等温性食物,帮助驱散体内寒气,但不宜过量,以免上火。
健脾祛湿:末伏湿气仍重,可多吃山药、茯苓、薏米、赤小豆等健脾利湿的食材,避免生冷、油腻食物伤脾。
防秋燥:适当吃些银耳、百合、梨等润肺生津的食物,为入秋做准备。
忌口关键:
忌寒凉:冰镇饮料、生冷瓜果(如西瓜、甜瓜)易伤脾阳,过量寒凉易导致腹泻、食欲不振。
忌辛辣:麻辣火锅、烧烤等重口味食物会加重肺热。
![]()
起居要诀:顺应“秋收”,敛养精气
早睡早起:晚上10点前上床,早上6点半起床,以顺应 “秋收” 之气,帮助身体恢复精力。
黄金午休:午后小憩30分钟,有助于恢复体力,提高下午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但要注意不要睡得太久,以免影响夜间睡眠。
科学运动:末伏运动讲究“收”字诀,在清晨或傍晚做八段锦、太极、散步等舒缓类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伤津。
晒背温阳:利用末伏余阳,选择清晨或傍晚晒背15-20分钟(避开正午暴晒),温补督脉阳气,助体内寒湿排出。
![]()
穴位按摩:健脾养心,调和脏腑
迎香穴
位置:在鼻翼旁开0.5寸的位置,也就是鼻唇沟里。
操作:每天早晚各点按1次迎香穴,每次点按3分钟。
作用:长期点按迎香穴有助于补肺气、开肺窍、宣肺窍,例如对鼻塞、流涕会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
足三里
位置: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膝盖骨下方凹陷处)下3寸(四横指),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操作:按揉时以拇指腹作为着力点,在选定的穴位上绕圈按揉。每个穴位按摩3分钟~5分钟。
作用:末伏时节,天气由热转凉,脾胃易受寒湿影响。按摩足三里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预防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问题。
![]()
丰隆穴
位置: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
操作: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穴位,每次3-5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
作用:坚持按摩丰隆穴,可帮助调节身体机能,缓解湿困乏力,提升身体舒适度。
![]()
末伏特别提醒:秋燥渐显,需早防范
末伏后秋燥症状会逐渐显现:口干舌燥、皮肤干痒、便秘等。除饮食调理外,还需注意:
室内加湿:使用加湿器或放置水盆,保持空气湿度在50%-60%。
情绪调节:秋燥易引发心烦,可通过冥想、听轻音乐疏解情绪。
衣物增添: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忽冷忽热,尤其注意颈部、足部的保暖。
诚如《黄帝内经》所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末伏之养,正是调和阴阳、防病于先的关键节点,祝大家末伏安康,顺遂无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