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新闻报道:每年约有 60 万人死于疟疾,其中大多数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儿童。如今,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化学家们通过一项巧妙的分子结构改造技术,让一款曾因难以溶解而失败的新一代抗疟药重获新生,有望成为对抗耐药性疟疾的新希望。
抗疟之战:从青蒿素到耐药危机
疟疾作为一种周期性发热疾病已困扰人类数百年。20 世纪 50 年代,基于奎宁研发的氯喹成为抗疟主力,但随着寄生虫耐药性的出现,全球卫生界被迫寻找新疗法。青蒿素联合疗法 (ACT) 的问世曾带来曙光,这种源自中药青蒿的化合物需连续服用三天才能见效。然而近年来,青蒿素耐药性已从东南亚蔓延至非洲 —— 这个占全球 95% 疟疾病例和死亡病例的重灾区。
"考虑到新药研发周期漫长,我们亟需更有效的药物来应对这场耐药危机。" 论文资深作者、UCSF 药学院 Adam Renslo 教授强调。
分子结构的 "对称性陷阱"
Artefenomel 作为青蒿素衍生物,曾被寄予厚望成为单剂量治愈疟疾的新一代药物。其效力足以让科学家期待实现 "一片药治愈疟疾" 的理想,相比需连续服用三天的 ACTs 具有显著优势。"对于疟疾这类疾病,理想的治疗方案是单剂量或少数几片药物即可完成疗程,"Renslo 解释道,"多日疗程存在漏服风险。"
但这款潜力药物在 2025 年 1 月因溶解性问题被迫退出临床试验:它难以溶解,必须与液体混合后立即服用;儿童患者服用后常出现呕吐,导致剂量准确性无法保证;同时也难以与其他药物制成复方片剂。
Renslo 团队发现,分子的高度对称性可能是症结所在 —— 这类分子容易形成难以溶解的晶体。他们推测,降低对称性可能避免这种聚集,提高溶解度。首次尝试就取得突破:改造后的分子瞬间溶解于水基溶液中。经过优化的化合物在细胞实验、动物模型以及乌干达疟疾患者血液样本的耐药寄生虫测试中表现优异:其效力与 artefenomel 相当,对青蒿素耐药菌株的效果远超青蒿素本身。
廉价高效的抗疟新希望
"我们乐观地认为,这种简单的化学修饰能够为青蒿素找到有效的继任者,"Renslo 表示,"它生产成本低廉,易于与其他抗疟药组合使用。"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 (AI075045, AI139179, AI105106, 和 CA260860)。
UCSF 团队成员包括 Matthew T. Klope 博士、Poulami Talukder 博士等多位研究人员。完整作者列表参见论文原文。这种通过原子重排实现的药物优化策略,为全球抗疟事业提供了新思路,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改变数百万疟疾患者的治疗现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