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刮骨疗毒的“品牌自宫”!
中国最顶级的品牌是什么?茅台。它不仅是酒,更是国民社交符号,是身份,是文化,甚至在某些时期,它背负着不可言说的“特殊媒介”的身影。一个品牌,被供奉在神坛之上,万人膜拜。
但你有没有想过,当这尊“神像”被推下海,被迫去学游泳,去和那些在泥潭里摸爬滚打的凡夫俗子竞争时,会发生什么?你以为茅台要“出海”,是扬帆远航,去征服星辰大海?不!它是被时代浪潮,甚至是被它自己积累的“神性”,活生生推下海,去直面一场刮骨疗毒的品牌自宫!
这根本不是一场简单的“国际化”或“市场化”转型,这是一次品牌DNA的重写。不狠心割掉那些腐肉,茅台,可能永远无法在凡尘中呼吸!
一、神坛的诅咒:
那个“泡沫化品牌资产”的真相
为什么茅台被称为“神坛品牌”?因为它积累了大量的“非市场化品牌资产”。这些东西,曾是它不可一世的铠甲,如今,正成为它无法动弹的枷锁,一个吞噬自身的“慢性毒药”。
·权力背书与稀缺绑架:茅台的稀缺性,真是市场供需决定的吗?不是的!那是被特殊背景赋予的“配额制”与“特供”光环。它成了某些圈子的入场券,而非人人可得的消费品。这种“稀缺”是被制造的,而非被渴望的,是权力的背书,不是消费者的热爱。
·符号化与媒介化陷阱:茅台酒,大家是冲着它的味道去的?太多时候,它只是社交场上的“硬通货”,送礼的“金牌媒介”。它的价值,不是由“舌尖的愉悦”定义,而是由“酒桌上的权力”和“背后关系”定义。这是品牌的悲哀,更是品牌的毒瘤!
·金融化与投机泡沫:茅台高企的价格,真是纯粹的品质溢价?它被赋予的投资属性和投机空间,让它成了金融产品,成了黄牛的提款机。当一瓶酒成了金融炒作的工具,还能指望它能真正在消费者心智中生根吗?
这些是金字塔尖的荣耀吗?不!
这是用“泡沫化神话”堆砌起来的空中楼阁!这些“非市场化资产”,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洗礼下,瞬间现出原形——它们让茅台在过去赚得盆满钵满,却也让其品牌基因带有“非消费者友好”、“非市场驱动”的致命伤。神坛上的光芒越盛,凡尘中的步履就越维艰。
二、品牌自宫:
茅台“下海”与“出海”的剧痛
当茅台试图脱下“神袍”,强行闯入凡尘俗世时,它遭遇的不是转型,而是实实在在的“品牌自宫”——割掉那些曾经让它强大的“赘肉”。
1.国内“下海”:脱下神袍,却发现“无衣可穿”的尴尬
茅台在国内市场,已经主动开始“下海”了。
·“茅台冰淇淋”、“酱香拿铁”?这是创新?是品牌年轻化?这更像是一个被困在神坛上的巨人,突然想穿上凡人的衣服,结果发现尺寸不合,步履蹒跚。这些是茅台试图降低身段,走进年轻人日常生活的尝试。它们希望打破茅台的“高端禁区”,让更多人以低门槛体验到“茅台味”。
·“i茅台”APP?这是在对抗黄牛,试图将价格拉回“正常”轨道。但你有没有想过,当“稀缺”的幻象被打破,当“高端”的门槛被降低,那些曾经为“神性”买单的人,还会继续为它疯狂吗?这到底是破圈,还是自甘堕落?舆论对“茅台不再高端”、“味道不纯正”的质疑,恰恰撕开了这层尴尬。当神袍脱下,里面一片狼藉,甚至,无衣可穿!
2.国际“出海”:文化傲慢,只换来一声“冷笑”
茅台走向国际市场,更加波诡云谲!
·口味鸿沟?白酒的辛辣酱香,在西方主流烈酒面前,是“独特”还是“难以接受”?谁管你是不是“国酒”?你的味道,你的故事,有多少人真正买单?
·文化壁垒?引以为傲的“酒桌文化”、“面子工程”,在海外语境下根本就是天方夜谭,甚至可能被误读为“特权”和“腐败”的符号。这不是“文化输出”,这叫“文化自嗨”!
·“这不是出海,这是在别人的海洋里裸泳!”茅台以为凭借“国酒”光环就能征服世界?我们不能太天真!没有真正被全球消费者理解和接受的价值,所谓的“国酒”光环,瞬间变成“文化傲慢的碰壁”,只换来海外消费者的一声冷笑!
三、茅台的“活下去”真经:
一场灵魂深处的品牌革命
茅台的故事,是对所有中国“神坛品牌”最深的警示。
它用自己的剧痛,告诉我们,从“特殊地位”走向“大众市场”和“国际舞台”,需要一场彻底的品牌基因重构。这不仅仅是营销策略的改变,更是品牌心智的脱胎换骨,一次灵魂深处的革命!
1.彻底“去神化”:先从砸碎“稀缺”神像开始!
我敢说,茅台必须主动“毁掉”一部分过去的“成功”!敢不敢,把茅台卖成可口可乐?不是在价格上,而是在心态上!它必须主动打破人为制造的稀缺性,让价格回归价值,让消费者能够自由购买。这是一个痛苦的决定,意味着放弃短期的高额利润和炒作空间,这是品牌长期健康的唯一路径。只有把“稀缺”的神像砸碎,才能重建真正的市场信仰。
2.产品“再定义”:你的味道,是艺术还是“偏执”?
“酱香拿铁”的探索方向没错,但不够狠。
茅台必须敢于重新审视自己的核心产品。白酒的传统口感,在全球市场并非普适。茅台需要:
·探索“风味载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白酒品类,而是将茅台独特的“风味基因”进行解构,融入更多元的饮品、食品,甚至香氛、艺术品中,创造全新的“茅台体验”。
·勇敢“破圈”:研发更适应全球口味、更符合年轻消费者习惯的产品形态,例如低度化、轻量化,或者与其他烈酒进行跨界融合,创造新品类。这需要勇气,去挑战那些被奉为圭臬的“传统”。
3.文化“敢于屈尊”:放下身段,学做“世界公民”
茅台出海,不是“文化输出”的傲慢,而是“价值共创”的谦卑。
·从“讲历史”到“讲生活”:别再只讲几百年的“国酒”历史,去讲茅台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连接,与全球艺术、时尚、美食的融合。
·用故事融化,而不是用身份压制!深入了解当地文化,找到茅台与当地消费者价值观的契合点,用普适的人类情感和故事去连接。
·真正的全球化,是当地化到骨子里。
4.责任“洗牌”:从“国酒”到“全球良心企业”
茅台身上曾经的“腐败媒介”阴影,是其国际化道路上无法回避的巨大包袱。要赢得全球市场的尊重,茅台必须进行一次彻底的“责任洗牌”:
·透明治理:公开、透明的公司治理和决策机制,赢得全球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任。
·环境和社会责任:不仅是做公益,更要从酿造、生产、供应链全链路践行最高的环境和社会责任标准,成为真正的“全球良心企业”。
·主动面对争议:敢于直面过去,承担责任,通过持续、真诚的沟通,逐步洗刷负面印记,构建一个负责任、受尊敬的品牌形象。
四、从“被供奉”到“被选择”,
才是品牌的未来!
茅台出海,品牌下海,这不应该只是说说而已,而是一场触及品牌灵魂的自我革命。它标志着茅台必须从一个被动“供奉”的符号,转变为一个主动“被选择”的品牌。
这场仗,对茅台而言,挑战重重,但却关乎生死。
它的成功,将为所有中国“神坛品牌”提供最宝贵的样本:只有敢于脱下旧时代的特权外衣,敢于自宫那些看似强大的“泡沫资产”,真正拥抱市场、拥抱消费者、拥抱全球化语境下的新规则,品牌才能从“有形的神坛”走向“无形的心智”,从“历史的遗产”变为“未来的资产”,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和消费者的爱。
茅台,是时候告别“神坛”的幻象了!
去“下海”搏击,去赢得属于全球市场的,那个"被选择"的属于茅台的品牌未来!
——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