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不是没机会活下来,参谋多次劝他收手、等援、突围,他全没听。
为什么?明知是陷阱还要跳?孟良崮一战,真是败在“贪”上?
1947年5月12日,张灵甫亲率整编74师进驻坦埠,战役的导火索在这一刻点燃。
华野3个纵队活动迹象已经十分明显,部下看得清楚,参谋提出建议:“铺飞机布板伪装、稳一稳、等友军到了再打。”
张灵甫看都没看,回头一句话怼了回去:“拖拖拉拉怎么打仗?他们不过是土八路。”
就是这么一句话,把全师三万人往火坑里带,他太想抢功了。
徐州剿总要打响“鲁中一击”,74师是“王牌”,谁先冲上去谁就是主角,张灵甫盯的,是战报头条,不是敌人火力。
坦埠一线没有按计划完成合围,仅是华野的局部调动,给了张灵甫极强的错觉——以为对面还是一群游击队,打几炮就散。
可他不知道,粟裕那边,早已调了14万人埋伏,等的就是他冒头。
张灵甫没等援军,直接带师主力上山,轻装上阵。
结果刚走进山口,周围地形一看就出问题了:前是垛庄,后是孟良崮,全是石山,周边没路,进得去出不来。
参谋组里有人急了,说这地方打顺了是功,打不顺就是坑。
张灵甫没理,坚持“先下手为强”,说:“怕个啥?他们连重炮都没有。”
当晚华野调兵,夜色里数不清的火把从山林间升起,这不是三千人围三百人的架势,这是十几万人吃三万人的大口锅。
5月14日,74师被彻底合围,这天早上,李运良副参谋长连爬带滚地跑来,说有条山路能撤。
山后垛庄还有点空隙,敌军没有封死,只要赶在今夜之前撤出,有希望接上外围的83师。
张灵甫犹豫了,不是没脑子,他清楚再拖就真的走不了,但还有侥幸,信的是命令。
蒋介石从南京亲自电令:“74师固守待援”。
张灵甫一边咒骂“这老蒋坐在南京瞎指挥”,一边还是不敢赌自己突围的决心。
信李天霞会冲上来,信黄百韬会接应,信高层不会弃掉74师这个台柱,就因为这一串“信”,按下了所有撤退计划,改为“依托孟良崮,待援而战”。
这就是第二次机会——也是最后一次。
结果呢?83师距离孟良崮不到8公里,李天霞说派一个旅,其实只来一个团。
半路打了几个火力试探就退了,说敌情太重;黄百韬更绝,回电说“已出发两小时”,实际上还在老营地里磨洋工,搞“战前动员”。
谁都知道一旦突围,功劳全归74师,张灵甫会封将军,他们凭什么卖命?
山下的退路,一点点被封死,垛庄失守那一刻,74师彻底被掐喉。
张灵甫才意识到:没人来救,他骂娘,骂高层,骂友军,就是没骂自己当初为啥不走。
这一仗,本来能跑,他不跑。不是不懂战术,是放不下“救援一定会来”的脸面和命令,太信命令,太看轻对手,太看重功劳。
山上,士兵开始饿肚子,连水都断了,有人靠尿液冷却机枪管子,有人直接干嚼生米。
火力优势开始逆转,华野没炮,但有粮有水还有兵,天天轮番冲锋。
张灵甫这才明白,这仗不是能不能赢的问题,是根本没想让你赢,你是诱饵,你以为自己是主角。
从74师被包围那一刻起,张灵甫不是在打仗,是在等死,关键原因,不是打不过,而是没人想救。
整编25师黄百韬,整编83师李天霞,两支按计划该“并肩作战”的部队,要么慢吞吞磨洋工,要么干脆玩假动作。
张灵甫一封封电报催援,换来的不是行动,是推诿,是拖延,是“我已经动了”,其实原地画圈。
黄百韬直接撒谎,说“已出发两小时”,其实屁股还没离开椅子。
而且还打电话劝张灵甫“固守”,说大局为重,不可轻动,这不是建议,是陷阱。
张灵甫信了,还在山上做阵地图,规划固守三天,等后路打开。
等来的不是援兵,是垛庄失守,是通信中断,是粮弹告罄。
再说李天霞,83师离孟良崮只有十几里地,最早是说派一个旅,后来只来一个团。
这个团刚靠近阵地边缘,就缩了回去,说“前线压力太大”,当时,华野只派了6纵留守垛庄,火力根本不强,哪怕李天霞硬冲,一条退路能打开。
为啥不冲?很简单,不想给张灵甫送命,也不想让张灵甫立功。
两人谁都不服谁,张灵甫靠蒋介石赏识,一路空降成军长;李天霞是老资格,打过皖南事变,也在徐州系里压了好几年,他凭什么听命张灵甫?
再说了,张灵甫是“陈诚系”,李天霞靠的是“白崇禧”,两边派系死磕,仗还没打,账先记上了。
这不是战场,这是宫斗剧,所有人都在算计,一起围上去是张灵甫拿第一功,自己打死再多人也只能喝汤底,谁肯当这冤大头?
74师上不去、下不来、援不至,围成个“包饺子”的死局。
这不是战术失败,是出卖,派系斗争不是抽象词,在孟良崮,每个没走出军营一步的将领,都是杀74师的帮凶。
张灵甫当时已经心如死灰,他对部下说:“我们是被自己人坑死的”。
副官劝他突围,只回一句:“现在突出去,给谁看?”
他怕的不是死,怕的是输了人,但真相是,那一刻开始,已经输了——不是输给华野,是输给国军自己。
粟裕从没指望张灵甫会投降,也不想他轻易跑掉。
这一仗他压上全部主力,就赌74师会“硬骨头”,真打,能全歼;要跑,也能让他跑不远。
战前几天,粟裕通过情报网,掌握74师行踪。
郭汝瑰,就是国民党国防部高层,被策反多年,一封密报送出,“74师进坦埠,装甲轻装”,粟裕一看就明白:时机到了。
华野全线南动,6个纵队配合,硬插垛庄,一刀断后路。
这一步就是“围三阙一”反套路,表面看留口气,其实是钓你往里走。
张灵甫果然上钩,粟裕当晚调兵,兵分两路,四面压缩,形成“瓮中捉鳖”。
孟良崮不是好打的地方,但对华野却是最有利的战场。
山地崎岖,张灵甫的重炮带不上山;补给线断了,子弹打光一颗少一颗,华野反倒能灵活调动,用人海战术一点点磨。
再说民心,74师进山东一路烧杀,得罪遍地。
华野部队一到,村民主动带路、送饭、藏情报,这一来一去,天平完全倾斜。
张灵甫一度想用“中心开花”战术,反打围兵,但粟裕早就看穿。
中间故意虚弱,外层死卡,就等你反冲锋暴露火力点,张灵甫一动,整个华野就像一个大口袋收紧绳索。
5月16日,战斗进入最后阶段。
74师弹尽粮绝,靠刺刀与石头肉搏,张灵甫最后一次通讯,是让副官给他妻子写遗书。
傍晚,山头失守,张灵甫中弹自尽,尸体在山缝中被发现。
他的军功章没能换来增援,他的王牌部队被全歼,整整三万人,埋在石山上。
这一仗,国军彻底输了气势,输了体制,输了民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