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走进襄阳。(摄影 王鹏)
襄阳是“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第四站,此前已在武汉、郑州、青岛落地,目前累计发放6000多把“回家的钥匙”。
襄阳人祝女士,为自己的父母感到骄傲。这份骄傲,不仅仅来自父母是“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首批获得者,更钦佩于他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放弃大城市优越工作机会,甘愿回到家乡襄阳积极参与“三线建设”。
如今,为祖国奉献青春的父母老了,特别是母亲还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多次走失,尽管有惊无险,但时刻揪着祝女士的心,担心万一哪天母亲又走失了,她就再也见不到母亲了。
在襄阳,还有很多人和祝女士一样,是“三线建设”奉献者的子女。他们的父母,同样在暮年因各种原因面临失智易走失的问题。如何守护父母安全回家的路?成了这些子女们的一大心病。
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正随着一把特殊的“回家的钥匙”的到来而改变。8月初,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法治在线》栏目携手拼多多共同发起、联动襄阳市公安局启动的“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走进襄阳,向身患阿尔茨海默病等特殊疾病的老人们,免费发放一把装有高精度定位的“回家的钥匙”,为他们架起了一条安全回家的“快速路”。
有了“回家的钥匙”:就像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启动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即“三线建设”。其中,襄阳凭借独特的地形条件,成为鄂西北地区“三线建设”的重要点位,建有东方化工厂、汉丹厂、宏伟厂等三四十家“三线工厂”。
祝女士的父母也在正值芳华的年纪,毅然选择了参与到“三线建设”中来,成为东方化工厂的较早一批建设者。母亲亢奶奶毕业于师范专业,在厂区子弟中学教书,为工厂培养了无数后备力量。
做老师的经历,也是亢奶奶身患阿尔茨海默病后,记忆里残存不多的画面。然而,为祖国花朵守护了一生的亢奶奶,却因患病导致的记忆障碍等问题需要被守护。如今80岁的亢奶奶,已经历过多次走失,这一度让祝女士崩溃又担心。亢奶奶有一次惊险的走失经历,她被找到时从头顶到下巴全是血,身上还有多处磕伤。
“寻找像我母亲这样的老人,时间就是生命。因为他们在外的时间越长,危险因素就越多。”祝女士强调说,“他们因智力退化很多人不会用手机,也不会用儿童电话手表。尽管网上有一些能够定位的产品,但因没有联动警方我们就没用。为了防止他们出事,我们常常被迫选择把他们关在家里,但一不留神他们就自己出去了,我们的心时刻紧绷着。”
![]()
祝女士(右一)讲述母亲与“回家的钥匙”的故事。(摄影 王鹏)
改变发生在今年7月,亢奶奶所在辖区的襄阳市公安局襄城分局檀溪派出所社区民警汪浩国,将一把采用北斗卫星等高精度定位技术,匹配老人们使用钥匙习惯,特意打造的“回家的钥匙”,在襄阳站产品试用阶段,送到了亢奶奶手上。
这把“回家的钥匙”可精准定位老人位置,家人则可在手机上查看老人位置轨迹。老人一旦走丢,“回家的钥匙”可第一时间向社区民警和家属提供位置信息,路人发现老人时也可扫描钥匙上的二维码联系社区民警,在保障老人隐私的同时助力他们安全回家。
祝女士吃下了“定心丸”。“我可以随时查看母亲的定位,知道她是否安全。即便她万一哪天又走失了,我们也知道从哪里找,效率会快很多。”她开心地说道。
为祖国奉献青春的他们:换“回家的钥匙”来守护
在东方化工厂家属院里,一些人和亢奶奶一样,同样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症状包括记忆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等。
襄阳市襄城区檀溪街道滨湖社区党委书记卓娅琼介绍,社区里有很多参与“三线建设”的老人们,他们中很多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和工程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已有30余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
汪浩国表示,目前已为辖区内所有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发放“回家的钥匙”,建立起人防+机防的双重发力机制,降低老人们的走失安全风险。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不少区域都有老人走失的警情发生。襄阳市公安局襄城分局真武山派出所教导员肖晨和襄阳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警犬管理工作大队大队长王罡,就经历过一场耗时48小时的搜救。
被搜救的老人是昝先生年近九旬的父亲,也是一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这位老父亲曾经上战场打过仗,身体一直都还不错,但却在一次晨练后未回家,手机也关了机。昝先生发动亲友苦寻多时无果后报了警,心里很是焦灼不安。
肖晨介绍,通过查看大量视频后发现,这位老人在视频中最后出现的地方,是在真武山的山脚下。因山上寻找困难,最终出动警犬参与搜救。
王罡表示,搜寻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要比搜寻普通人困难得多。这是因为他们喜欢在同一个地方来来回回地走,复杂的行动轨迹给依靠气味追踪的警犬搜寻带来很大的困扰。他们在陌生的地方还会表现出恐惧心理,为躲避人群甚至藏匿在沟渠里,对搜寻人的呼喊也不作回应。最终,这位老父亲因体力不支坐下休息时才被找到。
走失的老人,时常面临各种危险。襄阳市公安局襄城分局庞公派出所社区民警黄飞所管的辖区里,一位80岁的老人在三十八九摄氏度的高温天气下走失,被找到时躺在一个废弃厂房附近的花坛上,已经奄奄一息,好在及时送医才捡回一条命。
黄飞表示,走失的老人常常面临溺水、中暑、交通事故等风险。走失的时间越长,安全风险就越大。依靠传统查看视频锁定走失人最后位置的方式,找到人较为顺利也要四五个小时,还要出动大量警力才能办到。
如今,黄飞所管辖区的十余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也都用上了“回家的钥匙”。“现在,我们的效率提高了很多,也不需要很多的警力。因为设备能够实时精准定位走失老人的位置,我们最快7分钟就能找到他们,最慢也只需要半小时左右。”黄飞满意地说道。
![]()
社区民警黄飞展示“回家的钥匙”使用方法。(摄影 王鹏)
6000多把“回家的钥匙”:用科技搭建社会关爱的桥梁
“回家的钥匙”,已然可以提供“家人永远在线”的安全感,并用科技搭建起社会关爱的桥梁。
近年来,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越来越多。《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显示,我国现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其他痴呆症患者近1700万人,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约占七成。另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走失老人约50万人,平均每天有千余个老人走失案例发生,患阿尔茨海默病是主要原因之一,这背后是上千万个疲惫不堪的家庭。
《法治在线》栏目常年关注老人走失问题。他们发现,很多走失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被发现时,身上既没有手机,也没有任何可以证明自己身份的物品。与此同时,钥匙是很多老人兜里的唯一物品。他们年轻时使用钥匙的习惯,被自然而然地保留了下来,没有因记忆减退而改变。
是否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帮助走失的老人?秉承这样的理念,2023年《法治在线》栏目携手拼多多共同发起“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设计和推出了一款采用北斗卫星定位等多项技术,带有芯片功能的“钥匙扣”解决方案。
钥匙扣虽小,但“五脏俱全”,续航时间长。老人走丢时,内置芯片会第一时间向警方和家属提供位置信息;钥匙扣显眼处设有二维码,路人扫码即可联系社区民警,既保护老人隐私,又便于联动救助。
![]()
路人扫码“回家的钥匙”可助力走失老人安全回家。(摄影 王鹏)
截至目前,“回家的钥匙”公益项目已经在武汉、郑州、青岛、襄阳四地落地,累计发放6000多个“钥匙扣”。后台数据显示,每天都有5%的用户发起实时定位,照亮老人们回家的路。阿尔茨海默病带走的是记忆,但带不走家人的爱和社会的善意,“回家的钥匙”就是最好的证明。
拼多多“回家的钥匙”项目负责人表示,拼多多参与发起该公益行动的初衷,是希望帮助全社会更好地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科技也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带着体温的守护。未来,“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将走进更多城市,守护易走失家庭的团圆心愿。
(支点财经记者 林楠 / 实习生 曾玉晋弘)
编辑丨胡馨月
编审丨雷闯
![]()
新浪微博|@支点财经
地址|湖北·武汉·楚天传媒大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