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油车的心脏是发动机,那么电车的心脏,肯定非“动力电池”莫属了。
也正因为如此,围绕动力电池的研发、暗战、原材料的争夺…一直都没停歇过。
但不管这样的“战争”多激烈,在大多数人看来:中国企业就是其中的王者。
毕竟,左边有比亚迪、宁德时代这样的国际巨头;
右边呢?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企业中,中国占据六席,总市场份额达68.9%…
就这样的数据和现实摆在面前,国产电池说第二,都没人敢说第一!
但有趣的是:
在特斯拉的主要车型上,低配车型才用国产电池(宁德时代),中高配清一色的进口电池(LG),为什么会这样呢?
![]()
说到这件事,理论上看:肯定是 LG 的电池更优质,特斯拉才更加倾向于 LG。
但实际上呢?
论性能,LG并没比宁德时代强多少,甚至在部分指标上还被宁德后来居上。
而之所以形成这种微妙配置的原因,其实不在电池本身,而在时间线上。
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就,在电动车兴起的早期,全球也就松下和 lg 的电池还成熟点。
特斯拉没多少选择,自然就倾向于它们的电池了。
![]()
再加上,2015年-2020年那会,中国新能源补贴重点是“高续航+高能量密度”,LG 等厂家就更有优势了。
而这些年合作下,两者的产线磨合、工艺流程、BMS调校全都围绕LG定制的…
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都没有出问题,甚至在国际供货上还很给力,你说特斯拉会换吗?
肯定不会!
至于说后来,为啥低配车开始用宁德时代,主要是国内的价格战太惨烈了。
不用宁德时代的铁锂,想把价格控制在25万,基本没得可能。
于是乎,从2021年开始,宁德时代的铁锂电池开始上马了,且使用量越来越广泛。
![]()
但最近几年,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因为国际博弈的不确定性,特斯拉在电池上的选择,开始被政策推着走的。
譬如2022年,美国推出《通胀削减法案》(IRA),直接把补贴绑到了“供应链安全”上:
电池的原材料、组件,必须来自北美或自贸国家,才能拿满7500美元的补贴。
说白了,就是奔着中国来的。
于是问题就来了:
过去几年,特斯拉在美国产的Model 3标准续航版,电芯是从上海厂进口的宁德时代LFP;
2023年还能拿一半补贴(3750美元),但到了2024年,这条路就彻底堵死了。
连特斯拉自己都急了。
![]()
2025年4月,特斯拉CFO在电话会上都直言:
关税和IRA政策对他们电池布局“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成了一个麻烦。
怎么破局?
答案很简单也很现实——绕开中国,继续合作LG。
于是乎,特斯拉转身就和LG新能源签了个43亿美元的大单,让它在美国本土工厂生产LFP电池,优先供应储能产品和后续车型。
这招不光躲过了补贴红线,还避免了“技术跳票”——毕竟用老朋友更靠谱,产线调校省心,沟通成本也低。
![]()
除了美国,欧洲这两年也变脸了:
碳关税、产业本地化、碳足迹审查……虽然没明说不让用中国电池,但个个都指向一个方向:你得把链条建在欧洲。
所以你看,LG、三星、SK这些韩国厂纷纷在欧洲建厂,甚至连宁德时代都在德国落子,就是为了“合规生存”。
而特斯拉柏林工厂,也在不断寻求本地供货替代——
不管最终选谁,用欧洲电池,已经不是“选项”,而是“前提”。
![]()
所以总结来看:
现在这盘电池棋,早就不是性能和价格谁赢谁的问题了,而是每个市场各自画线,你只能照着他们的逻辑玩。
特斯拉当然明白,想全球卖车,就得全球建供应链——
哪怕你再信赖宁德、再熟悉LG,也得因地制宜重新布局。
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低配宁德,高配LG”的奇妙组合。
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全球博弈下的最优策略。
![]()
此外,从供应链管理的逻辑来看,特斯拉也需要“这种微妙的组合”。
你别看它嘴上不说,但骨子里是极度“求稳”的。
毕竟,动力电池不是可有可无的外设,而是电车最核心的部件之一。
一旦哪家供货卡壳,不光影响生产,还可能牵连全球交付节奏——这是马斯克最不愿看到的事。
所以,与其把命运压在一家供应商身上,不如提前布局“双保险”:宁德+LG,一起上。
这样,一旦哪边有事,另一边能顶得住,不是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