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高嘉鸿
“阳山陆区桥”是充满故事的地理概念,在邮政编码出现之前也长时期充当“邮政编码区”,尺牍往来只需书“无锡西门外阳山陆区桥xx村xxx(姓名)”,阳山下陆区桥附近村庄之人即可收悉。阳山陆区桥的区域为今日阳山镇陆区社区、普照村、桃源村、冬青村、高潮村、光明村、尹城村、住基村、安阳山村、鸿桥社区以及胡埭镇夏渎村等。阳山陆区桥清末之前正确的写法是“阳山陆墟桥”,因有阳山和陆墟桥一山一桥两个著名地标而名;更因阳山所出石制品在陆墟桥畔集散而闻名旧常州府。“陆区”是由“陆墟”演化而来。
![]()
陆墟之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元末王仁铺《无锡志》载:“陆墟市去州西北四十七里富安乡。《风土记》及《寰宇记》云:市东七十步有阳山,出石堪作砻臼,始,民未知开凿,汉大夫陆端,设肴醴以祭,后取为器。江东数州皆藉其用,由是置市。以端姓名之,不忘本也。”南宋咸淳《毗陵志》载列无锡县村坊四十四,其中有“陆墟南”和“陆墟北”;《无锡志·总村》亦载录之。 由此可见,“陆墟”之名源远流长。
南宋宝庆三年(1227),阳山人陆璨在大成河河口建造了一座石拱桥,以地名为桥名,命名为“陆墟桥”。陆墟桥建成后十七年的南宋淳佑四年(1244),翠微寺僧人崇理在紧靠陆墟桥的南邗沟上建了一座大型的石拱桥——清德桥。清德桥建成后,陆墟街市迅速向南发展,以清德桥为界,分南街、北街。更趋繁华。陆墟桥与清德桥首尾转弯相连,本地人懒得分辨桥名,都称之谓“陆墟桥”,唯一的区别是,称陆墟桥为小桥,清德桥为大桥。陆墟桥地处无锡、武进、宜兴三县交界,离无锡县城、常州府城都不远,水陆交通便利,因此,又是常武东南、无锡西部农村居民必需品的货物集散地。另一方面,阳山陆墟桥出猪槽、牛槽、磨、臼等石制品,这些价廉物美的农家必需品,在农耕时代,攸关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所以,因出产石制品这一特产,阳山陆墟桥既是石制品的代名字,也是一处街市的简称。
![]()
陆墟桥地处阳山脚下,阳山是无锡以西、常州东南、太湖之北的一座孤山,四周平畴,奇峰突兀;每逢乱世,屡被兵家争占,周边村镇也颇受兵燹,陆墟桥几度兴废,宋末、元末、明末都遭毁失,其中,最烈的一次是清咸丰十年(1860)五月,阳山南麓翠微寺僧关福组织白头局带领团练抵抗太平军,死伤了18名太平军,遭到太平军疯狂报复,阳山周边村庄居民逃难的逃难,没来得及逃走的几乎屠杀殆尽,房屋大部份被烧毁,左近翠微寺的陆墟桥街市受害尤甚,元气大伤。
据阳山地区《戚氏宗谱》《藏式宗谱》《王氏宗谱》等记载,“长毛”、“洪杨”之乱后,人口锐减,十室九空。等战乱结束,里人归居,重振家业,休养生息,直到清光绪末年才慢慢得以恢复元气,人居又渐趋稠密,陆墟桥街市又一次逐步形成420米长、2—3米宽的曲尺型对合长街,再现繁华。
吴音“墟”、“区”不分,“陆墟(xu)”在口语中被呼作“陆qu(区)”。民国以后,“陆墟”也许是书写繁复这一主要原因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彻底被较为简单的“陆区”所取代。只有陆墟桥上镌刻的“陆墟桥”桥名时不时地提醒人们这里还有古称。民国时期的家谱、契约上的书写更是五花八门,“陆墟”、“陆塸”、“陆区”、“六区”并呈。
![]()
民国初,陆区桥已有定期班船来往无锡和常州城;民国十七年(1928),每日有轮船往返无锡城。陆区桥的货运和客运渐趋繁忙。民国十八年(1929)无锡县撤市、乡置区,富安乡为第十七区,设4镇34乡,陆区桥地区领一镇十乡:陆区镇、尹城村、鸿桥乡、东南乡、河柳乡、兴隆乡、花园乡、住基乡、杨家乡、石漕乡、崇仁乡。陆区桥成为上述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陆区”以行政建置正式亮相历史舞台。而这一镇十乡地区依然被称之为“阳山陆区桥” ,这一区域的人被外界称为“阳山陆区桥人”,对外表述也自称是“阳山陆区桥人”。“陆墟”古称慢慢被人遗忘,只有少数坚守传统文化的有识之士秉持着桑梓情怀。如民国时期报人、著名作家沙仲篪(又名仲虎),自1938年开始就使用笔名“沙陆墟”,以志不忘家乡。沙陆墟名重天下,而其真名几乎无人记得。
1937年11月上中旬,日寇轰炸无锡城;15日,国民政府无锡县县长龙体要率领县政府各机关部门撤至陆区桥办公。陆区桥短暂成为临时县府。同时,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也在陆区桥小学集中。至无锡沦陷的25日前继续西撤。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阳山陆区桥地区是锡西地下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武南县的活动区域。这里的人民积极支持中共地下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为钱梦梧、张涛、秦宝光、陆道南等革命人士提供掩护和帮助,为中国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消灭反动政府,建立新中国作出了贡献。阳山陆区桥是革命老区。
![]()
新中国建立以后,阳山陆区桥归无锡县新渎区领导,成立了新生的基层人民政府陆区镇(乡)、前进乡、鸿桥乡、光明乡;1956年撤并为陆区乡和光明乡;1957年撤并为陆区乡;1958年成立陆区人民公社。
1971年为实现锡陆公路通车需要,在清德桥以西50米处,新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梁,被命名为“陆区桥”。这是一座真正意义的陆区桥。陆区桥跨径20米,宽度5米,载重10吨。“陆区桥”的建成,是当时陆区公社自成立以来,最伟大的建设成就。围绕陆区桥,公社进行了新市镇建设。在陆区桥南北两堍,公社驻地、信用社、医院、供销社、粮站、影剧院、邮局等迁设或新建于此,成为陆区公社政治、经济、文化、医疗、行政的新中心。陆区桥市镇从原来的0.054平方公里,扩展到0.28平方公里。“陆区桥”成为陆区公社崭新的地理标志。同年,便于泄洪和船只通畅,拆除了清德桥这座“陆区大桥”。在以后的十数年间,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先后在距离陆区桥东西各500多米处的同一河流陆区港(南邗沟)上修建了陆区东桥和陆区西桥。
陆区桥,凝结了太多人的情感。特别是本世纪初,区划调整阳山镇与陆区镇合并为新的阳山镇后,陆区桥更是不舍的乡愁。80岁以上的人,这座桥汇聚了他们年富力强时的智慧和心血;70岁左右的人,这座桥挥洒了他们闪光的青春和汗水;60岁以下的人,在这座桥上认识和印证了自己是陆区桥人的身份。
自明朝中叶以来,形成了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游阳山的民间习俗。是日,正是春暖花开之时,来自各地的商贩小摊从陆墟桥一直摆到阳山脚下翠微寺,方圆50里内、在阳山陆区桥有亲眷朋友的人,都会来游阳山。游人络绎不绝,摩肩继踵。二月十九游阳山历来号称“十万朝山”。阳山陆区桥人家,其它节日并不留昼饭,只有到二月十九才家家招待客人吃昼饭。在阳山陆区桥,二月十九是一个超越春节的盛大节日。
![]()
地名,是文化的传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及代表性等特性。阳山和陆墟桥是重要的历史遗存,也是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今日中国著名水蜜桃之乡阳山镇的前身是无锡二十二个故乡之一的富安乡(阳山镇+胡埭镇),自古以来被外界称之谓“阳山陆区桥”。
作者简介
高嘉鸿,桃农,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惠山区谱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阳山镇文史研究协会会长。著有《阳山情缘》《阳湖余韵》《安阳山古韵》(修订本)《阳山革命斗争故事》等
关于江南文化播报
江南文化播报是一个关注江南,讲述江南,播报江南的公众号,文章部分来自江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江南文化》杂志。欢迎广大作者惠赐大作,以文会友,欢迎关注传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点击公众号名片关注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