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之变,见于细微。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江津区城市管理局将“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融入城市肌理,从被忽略的闲置地到群众急难愁盼的“小事”,从被动回应到主动作为,一系列“微更新”如春雨般浸润民生角落。这些街头巷尾里的变化,正是作风持续优化的体现——服务更主动、解决更扎实、工作更深入,每一处细微更新的背后,是城管人精进务实的干劲,也映照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的实效。
从“忽视边角”到“精雕细琢”——作风沉下去,公园“长”出来
晨光中的江津区几江街道桥南社区口袋公园,小女孩欢快地跑着笑着,她的奶奶站在一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去年这里还是一块撂荒地,今天倒成了我们带娃的好地方咯!”在江津,这样的“生长奇迹”正悄然发生在城市的褶皱里。
一块闲置地、一段破损路、一盏故障灯——这些曾被忽略的“边角料”,如今在精雕细琢中焕新,成为托举市民“微幸福”的支点。中昂新天地小区旁,店员文莉感慨万千。以前店门前空旷的平地,单调又乏味;而今,花木扶疏的口袋公园推门可见,让她喜不自禁:“公园虽小,但一下子就让周围的环境变美了,生活档次也感觉提高啦!”
桥南社区口袋公园绿意盎然 记者 胡耀方摄
这样的蜕变,源自学习教育以来,江津城管对城市“边角料”的唤醒。三处被遗忘的闲置地重获新生:中昂新天地、四牌坊、桥南社区停车场三个口袋公园破土而出,新增的31.16万平方米公园面积中,有13.84万平方米是“无中生有”的杰作。
改变也在鼎山小学门口悄然发生,曾经放学时段的拥挤已成历史。鼎山小学副校长潘小丽指着校门外新辟的“护学等候区”笑道:“以前家长接孩子像打仗,校门前乱糟糟的,极不安全。”通过调整绿化布局增设的等候空间,接送变得井然有序,学校满意,家长更满意。
更细微的变化藏在适老化改造里。琅山大道社区公园的坡道坡度缓了,元帅大道社区公园添了防滑地砖,健身器材旁立起使用说明牌。这些琐碎调整,丈量着城市对长者的体贴。
口袋公园内健身设施一应俱全 记者 胡耀方摄
从“群众吐槽”到“主动解难”——服务跟上来,民心暖起来
江津中学校门外,午餐时间变了模样。曾经,学生们蹲在路边,饭盒无处安放,像一朵朵“小蘑菇”。一封群众监督员的信揪住人心:“娃儿蹲着吃饭,看着心疼。”
改变也来得迅速。区城市管理局第一时间组织现场踏勘,研判解决方案,29根防腐木长凳沿着树池蜿蜒铺开。学生们终于能坐着好好吃饭,85厘米高的树池,成了天然的靠背。长凳上,不仅有学生,还有摇着蒲扇歇脚的老街坊。等待,从此有了从容的姿态。
法院门前等候的群众不被日晒雨淋。记者 郑江黎摄
同样被“看见”的还有法院门口那群日晒雨淋的人。那条陡峭的人行道,曾是诉讼群众排长队的“露天剧场”。今年6月,一场“微手术”悄然进行:60平米透水砖被拆除重塑,三个阶梯平台托起10.5米长的遮阳廊亭。深色不锈钢柱映着普法栏,花岗石地面延伸至门岗。
“天气这么热本来就心焦,现在能坐着等,天晴下雨都不怕,很实用。”等待进法院办事的孙玉华轻拍廊亭座椅,非常满意。三组不锈钢长椅、六座隐形井盖优化,连盲道都重新校准方向——这些投入不大的改造,熨帖了群众心头最细密的褶皱。
遮阳廊亭 记者 胡耀方摄
从“被动应付”到“靠前守护”——责任扛起来,安全实起来
田家炳中学门外,“城管护学岗”的红袖章格外醒目。区城市管理局通过错时巡查与高峰值守相结合方式,对学校周边进行市容环境排查整治,规范校园周边门店经营秩序,全力整治非机动车乱停放、游摊走贩、散发广告传单等违规行为。更关键的是,在学习教育的推动下,区城市管理局采取“疏堵结合”主动作为——在5所学校周边新增的200个摩托车位、4540平方米路面整治,让接送车辆、家长不再“见缝插针”。
中心医院门前,乘公交车不再拥挤。记者 胡耀方摄
医院周边的改变则在分秒必争中体现。中心医院外,优化后的调头位置让车辆通行更有序,新延长的公交车港湾让就诊专线停靠更顺畅。而在夜幕下,一场看不见的守护随时上演。滨江路东段路灯箱变突发短路,智能平台瞬间报警!区路灯所工作人员郭宇和同事踏着星光疾驰,扳手飞舞,赶在夜色完全降临前,让路灯重新亮起。
路灯应急故障处置。区城管局供图
“我们通过路灯智能预警平台、群众监督员和日常巡检,做好城区路灯照明保障工作;接到指令,我们30分钟抵达现场,2小时内完成应急故障处置,确保城区夜间的安全与明亮。”郭宇展示着手机上收到的报警指令。423人次巡查、205盏新灯、216处电缆排危——这些数字背后,是晚归者脚下被稳稳照亮的方砖,是急诊室门前永不蒙尘的生命通道。
路灯智能预警平台实时监控
记者手记:
在街头巷尾里看见城市的温度
记者蹲点采访。记者 胡耀方摄
蹲点采访的这些天,让我们念念不忘的,不是那些被频繁称道的亮眼成绩,而是藏在街头巷尾里,看似“小得不值一提”的变化。
第一次碰到张嬢嬢,她对过去给孙女送饭的情景记忆犹新:每天提着保温桶出门,生怕去晚了,总是早早挤公交到校门口,一等就是半个多小时,站得腰酸背痛。孙子放学出来,没地方吃饭,就只能蹲在路边将就将就。“现在树池边就有凳凳儿,我再也不用站着等,娃娃也有了吃饭桌椅用,好得很!”她言语中满是赞许。
这细微的改变,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城市治理的另一面。在江津,我们目睹了“人民城市”的具象化——树池周边的高度被设定在85厘米处,“再高10公分,老人起身就费劲了”;公园台阶被削成缓坡,“10%以下的坡度轮椅碾过不打滑,这才是‘无障碍’”。它不是飘在空中的理念,而是蹲下来才能看见的、砖缝里的温柔。
微更新的魔法,始于“看见”。看见校门外踮酸的脚,看见烈日下焦灼等候的人,看见夜幕下漆黑的路。可贵的是,“看见”催生了制度:口袋公园建设标准里新增了适老化条款,市政设施验收加入了“群众监督员”环节,智慧路灯预留了物联接口……这些藏在细则里的伏笔,让温暖得以可持续生长。
蹲点采访让我们感受到,城市管理者的“看见”让这座城市更有温度。这份“看见”从不在高楼大厦的顶端,而是藏在为普通人“量身定制”的细节里。长凳的弧度,坡道的斜度,路灯的亮度……这些藏在日常里的考量,恰恰构成了城市最珍贵的底色。
全媒体记者:易志慧 郑江黎 胡耀方 易南杉
编辑:胡佳兴 周垣屹 编审:胡德赛 吴刚
值班副总编辑:封 雷
总编辑:黄 艳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