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追寻津沙|从烽火办学到院士摇篮:国立九中在江津的峥嵘岁月

0
分享至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江津区融媒体中心

重磅推出“津沙遗珍 追寻抗战文化记忆”

全媒体系列报道

全景式展现抗战时期四川大后方

四大文化区之一“津沙文化区”全貌

《江津报》今天推出

从烽火办学到院士摇篮:

国立九中在江津的峥嵘岁月


在江津二中的校园里,八角亭静静伫立,亭角翘起的飞檐、梁柱上的精致雕花下,镌刻着的是八十余载的风雨沧桑。这里,曾是抗战烽火中国立第九中学的办学热土,承载着无数流亡师生“以教育守国运、以笔墨战山河”的赤子情怀;如今,它以重庆市重点中学的崭新姿态,延续着“培育英才、服务国家”的初心使命,让跨越世纪的文脉在长江之畔生生不息。


国立九中时期的八角亭


江津二中校园里翻新后的八角亭 江津二中供图

战时迁徙 千里跋涉的教育火种

1937年,卢沟桥事变点燃全面抗战烽火,东南沿海的教育重镇相继沦陷。安徽省立第二中学师生为避战火,先迁桐城黄甲铺,后并入桐城县及邻县多所学校,组建为“安徽省立第二临时中学”。1938年,在教育家邓季宣的带领下,200余名皖籍师生背负行囊、辗转千里,从硝烟弥漫的安徽故土出发,经鄂入川,最终在江津德感坝落下脚跟——这片物产丰饶、民风淳朴的土地,成为他们延续教育薪火的“第二故乡”。

初到江津,办学条件的艰苦远超想象。师生们四处奔走,最终借用工字街至善图书馆(今江津二中校内)作为校本部,又租借三共、四述、竹贤、五福、五桂、云庄六座当地家祠作为分部教学点。祠堂的木梁上还留着祭祀的痕迹,却被匆匆改造成教室:用竹篱笆糊上黄泥充当隔墙,石板搭起的“课桌”凹凸不平,夜晚照明全靠桐油灯——学校规定每盏灯最多只用两根灯草,供四张课桌的八名学生共用,晚自习结束后,每个人的鼻尖、脸颊都沾着一层黑乎乎的灯烟碳灰,被戏称为“战时勋章”。


国立九中时期校门

1939年4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修正国立中学暂行规程》,统一国立中学校名排序。“国立安徽第二中学”正式更名为“国立第九中学”,成为全国22所国立中学中专为安置皖籍流亡师生、兼顾川渝及华侨子弟的重要教育阵地。自此,这所诞生于迁徙路上的学校,正式在江津扎下了根。

弦歌不辍 风雨飘摇中的精神坚守

“办学当以‘民族精神、科学精神、法制精神’为纲,纵使身处乱世,亦不能失教育本真。”1939年,邓季宣接任国立九中校长后,在首次全校师生大会上的这番话,成为这所战时中学的精神坐标。这位曾赴法勤工俭学、师从巴黎大学哲学系名师的学者型教育家,不仅为学校定下办学方向,更以“守教育独立、拒政治干预”的风骨,为师生撑起一片纯粹的治学天地。


抗战胜利后的国立九中毕业照

为打造过硬师资,邓季宣遍邀贤才:老同盟会员潘赞化出任总务主任,以清廉务实打理校务;早期共产党人何之瑜主讲历史,在课堂中融入救亡图存的家国情怀;民乐大师瞿安华执掌音乐课,带领学生高唱《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每周一次的校园大合唱,歌声穿破晨雾,成为德感坝最动人的“抗战号角”。即便在日机不时袭扰、经费屡屡告急的困境中,学校仍坚持“春秋两季招生、凭考分择优录取”,严格的校纪与扎实的教学,让国立九中赢得“模范国立中学”的美誉,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份的学生前来求学,甚至有蒙古、朝鲜的青年投奔而来。

生活的窘迫,从未磨灭师生们的求知热情。每日三餐“两稀一干”:早餐是掺着稗子的稀粥,晚餐是能照见人影的米汤,唯一的“干饭”竟是掺着砂石、鼠粪的霉米蒸成的“八宝饭”,下饭菜常常是水煮牛皮菜,有时甚至只有一匙粗盐。为节省纸笔,学生们收集机关废弃的统计表,翻过来当作练习本;铅笔削得只剩一寸长,就用竹管套着继续写——“两弹元勋”邓稼先当年在此插班读高三时,便是靠着这样的“土办法”,在煤油灯下对照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的多本物理教材自学,还常渡江到江津县图书馆查阅资料,多方寻访《萨本栋物理学》等大学教材参考,为日后投身核科学研究埋下种子。


一九四二年,国立九中戏剧队在江津剧院公演《万世师表》后合影

同为国立九中校友的核动力专家赵仁恺,在多年后回忆起在江津的求学时光时,仍对当地百姓的善意记忆犹新。每到深秋桔子成熟的季节,德感坝周边的果农们总会主动招呼流亡学生到果园里吃桔子,只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把桔子皮留下晒干。原来,当地药铺收购陈皮入药,果农们便想着用这种方式帮学生们攒点零花钱。赵仁恺和同学们常常吃完桔子后,仔细将桔皮摊在祠堂的石阶上晾晒,攒到一定数量就卖给药铺,换来的钱全部用来购买《数学手册》《物理实验指导》等参考书。晚自习时,他总爱和同学围着桐油灯讨论习题,直到灯草燃尽才伴着月光回到简陋的宿舍。


《国立九中校刊》创刊号封面

国立九中的课堂之外,更是抗日救亡的“隐形战场”。1939年,6位党员教师秘密建立党小组,次年扩建为“国立九中党支部”——这是江津内迁学校中首个由县委领导、以知识分子为核心的党组织。党员教师以《国立九中校刊》为阵地,发表《抗战前途与师范教育》《抗战中的青年》等文章,字里行间满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学生们则组成宣传队,在街头演《放下你的鞭子》、贴抗日标语,甚至省下口粮捐款捐物。1941年,因刊载进步内容,校刊被国民党县党部勒令停刊,但师生们的爱国行动从未停止:有人毕业后投笔从戎奔赴前线,有人深入乡村开展扫盲运动,以各自的方式践行“读书救国”的誓言。

国立九中党支部的建立与发展,得到了校内进步教师的支持。其中,早期共产党人何之瑜作为支部核心成员,不仅在历史课堂上结合史实讲述抗日救亡的重要性,还利用课后时间与进步学生交流思想,引导他们树立“为民族复兴而读书”的信念。党支部以合法的学生社团为依托,组织开展抗日演讲比赛、壁报宣传等活动,将爱国思想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便1941年《国立九中校刊》被停刊,党员教师们仍通过课堂讲授、作文批改等方式传递进步理念,让抗日救亡的火种始终在校园里燃烧。

文脉永续 从烽火中学到薪火相传

1946年夏,国立九中师生分批东迁安徽,学校一分为三,成为省立安庆女子中学、省立宿县中学、省立东流中学的前身。虽然主体迁离,但德感坝的校本部并未沉寂——至善图书馆的书架上仍摆满旧书,宗祠的黑板上还留着未擦去的公式,当地百姓自发守护着这片“育人圣地”,让教育的火种在此延续。

历经数十年发展,昔日的国立九中校本部,已成长为占地近200亩、拥有96个教学班、5700余名学生的重庆市重点中学——江津二中。走进校园,“求真、求精、尚礼、尚美”的校训与“崇尚稼先敢为人先,勤学苦干争创一流”的精神标语交相辉映;校史陈列室内,国立九中时期的老照片、泛黄的校刊复印件、邓稼先用过的笔记本静静陈列,每年新生入学的第一课,便是在这里聆听“桐油灯下苦读、长江岸边高歌”的往事。


江津二中校门 江津二中供图


江津二中教学楼美观大气 江津二中供图

从国立九中到江津二中,八十余载寒来暑往,长江的流水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迁。昔日桐油灯下的苦读身影,化作今日教室里的琅琅书声;当年“教育救国”的赤子之愿,长成“为国育才”的参天大树。

在这片承载着烽火记忆与教育初心的土地上,跨越世纪的文脉仍在延续,并以走出12位院士的卓越成就,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教育华章。

本版文字由文史顾问钟治德、记者周小烨提供

图片除署名外由区文化旅游委提供

配音:杜文飞

视频编辑:田思进

编辑:胡苓莉 编审:吴 刚

值班副总编辑:袁孝椿

总编辑:黄 艳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别忘了

点亮让大家看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江津融媒 incentive-icons
江津融媒
重庆市江津区权威媒体
11644文章数 305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