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当甲骨文的数据库系统首次进入中国时,没人能想到这家美国科技巨头会掀起如此大的波澜。
它曾像一座不可撼动的大山,盘踞在政府、银行、电信等关键领域,就连阿里巴巴这样的巨头都得看它脸色。
可谁也没料到,这个在中国赚走千亿的“吸金王”,会因为一句“绝不培养中国员工”的狂言,一步步走向末路。
2019年,当900多名中国员工拿着遣散费走出办公楼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再强的技术霸权,也扛不住对市场的傲慢。
![]()
埃里森
座上宾到阶下囚
1989年的北京,中关村的电子市场还在叫卖着组装电脑,一家名叫“甲骨文”的美国公司悄悄扎下了根。
彼时中国的数据库领域几乎是一片荒原,企业要管理海量数据,只能依赖国外技术。
甲骨文凭借其稳定的Oracle系统,迅速抢占了这片空白市场。
不到十年,它的名字出现在了央行的清算系统里,藏在三大运营商的用户数据中,甚至写入了社保系统的核心代码。
![]()
甲骨文
2008年,中国联通因系统调试时误触了甲骨文的底层协议,直接被开出6000万元罚单。
那时的联通连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有,全国70%的关键数据库都攥在甲骨文手里,换无可换。
可谁也没料到,这种“予取予求”的日子会戛然而止。
2019年,甲骨文突然宣布关闭中国研发中心,900多名工程师一夜之间失业。
从霸占市场半壁江山到仓皇裁员,这场“滑铁卢”背后,藏着比技术更致命的东西。
![]()
埃里森
傲慢的代价
甲骨文的傲慢,从来不是藏着掖着的。
创始人拉里・埃里森在一次硅谷峰会上公开说,中国员工?他们只配做执行,永远别想碰核心代码。
这句话并非空谈,在甲骨文中国区,从研发到管理层,关键岗位几乎全是外籍员工。
2010年,一位参与过国家电网项目的中国工程师曾透露,甲骨文给中国团队的手册永远是“阉割版”,核心算法被模糊处理,关键参数用代码替代。
![]()
埃里森
当他试图申请参与数据库内核升级时,得到的回复却是,这不是你们该操心的事。
甲骨文对中国的轻视,早已超出了商业范畴。
埃里森在2013年的股东会上直言,中国是最大的竞争对手,我们不能让他们掌握数据库技术。
这句话成了甲骨文的“行动纲领”。
也意味着,它在中国的研发中心,本质上只是“本地化适配工厂”,核心技术始终锁在美国总部。
对比同期进入中国的微软,差距一目了然。
微软2003年就在北京成立研究院,放手让李开复等中国科学家主导核心项目。
![]()
埃里森
而甲骨文直到2015年,中国区高管里都没有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有媒体统计,2000-2018年间,甲骨文在中国申请的专利中,90%是“外观设计”,真正涉及内核的不到5%。
这种“只赚不教”的心态,终于触碰到了中国企业的底线。
2016年,当阿里巴巴提出希望甲骨文开放部分接口以适配移动支付时,得到的回复是,我们的系统不需要为落后技术妥协。”
这句话,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阿里
中国企业反击
被拒绝的那天,阿里巴巴的王坚博士在会议室拍了桌子,他们不教,我们自己造!
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像个笑话,甲骨文的数据库经过30年迭代,光是代码就有上亿行,而阿里的“飞天”项目组,连100人都不到。
没人想到,这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工程师会创造奇迹。
为了测试性能,他们连续72小时盯着屏幕,把双11的模拟交易从每秒10万笔推到100万笔。
为了保证稳定,他们带着服务器跑到西藏,在海拔5000米的地方测试低温环境下的运行状态。
![]()
马云
2013年,当淘宝的核心系统从Oracle迁移到自研的OceanBase时,整个行业都屏住了呼吸。
结果是令人振奋的,OceanBase的交易处理速度比甲骨文快20%,而成本仅为对方的三分之一。
更关键的是,它能完美适配微信支付、短视频直播等中国互联网的新场景。
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腾讯很快推出TDSQL,华为的GaussDB也紧随其后。
到2018年,国产数据库在金融领域的替代率已经突破40%,甲骨文的市场份额第一次跌破50%。
而失去中国市场的甲骨文,日子并没有变好。
![]()
埃里森
退场后的连锁反应
2024年它发布的财报里,藏着不少尴尬的数据。
云服务收入增速从76%跌到52%,市场份额被亚马逊、微软远远甩在身后,连IBM都赶了上来。
更要命的是,为了收购医疗公司Cerner,它背上了800亿美元的债务包袱,想在AI领域砸钱追进度,却发现钱包早已空了。
有分析师算过一笔账,如果甲骨文能像微软那样深耕中国市场,光是云服务这块,每年就能多赚至少50亿美元。
可现实是,它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关闭后,不少核心技术人员被阿里、华为挖走,反而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资本或许会为短期收益欢呼,但市场永远记得,谁曾真正尊重过它。
信源:和讯网 2020年9月12日关于“利润大跌5707%!美国巨头败退中国,深耕26年依旧“水土不服””的报道
![]()
信源截图
结语
甲骨文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外企在华的生存法则,技术可以撬开市场的门,但傲慢一定会关上它。
从早期的诺基亚到如今的甲骨文,那些把中国当“捞金场”而非“共创地”的企业,最终都逃不过被淘汰的命运。
反观特斯拉在上海建厂时主动开放部分技术,苹果把研发中心设在深圳培养本土工程师,它们的成功恰恰印证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中国市场欢迎强者,但更尊重合作者。
毕竟,没有谁能靠“砸锅”的手艺,长久地“吃饭”。
而中国企业的崛起也告诉世界,当别人不给路时,我们就自己修一条。
这条路或许难走,但走通了,就是一片新天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