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智漫谈
![]()
作者:黄楚滢,民智国际研究院研究助理
蔡心怡,民智国际研究院研究助理
(正文约2700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十月底,关于亚马逊将进行大规模裁员的讨论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 如今,这一传闻被狠狠坐实。
亚马逊官方近日正式宣布启动新一轮全球组织优化,净裁减约 1.4 万个企业白领岗位,为 2022 年底以来规模之最。这其中,中国区裁员比例更高,有些部门直接被腰斩,管理权限上移至美国。
然而,这一万四千个岗位的消失,仅仅是故事的开始。
“你被解雇了”
首先要真诚建议各位学习一下亚马逊人力高级副总裁的语言艺术。
裁员邮件标题为“保持灵活并继续加强我们的组织”,开头先感谢那些即将被裁的员工一番,接着说明要裁撤 1.4 万人。最后恬不知耻地将亚马逊这一举动描述为“令人振奋的大胆尝试”。
作为美国第二大私人雇主,亚马逊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的全球员工规模已突破154 万。
然而,自 2022 年以来,这家电商巨头已连续多轮裁员,累计超过2.7万人被解雇。本次裁员将影响亚马逊近 10% 的公司职员。
裁员这一现象其实很正常,这个世界上每分每秒都有某一处角落经历裁员。尚有人性的公司会提前告知以便员工尽快找好下家,但更多的是突如其来的人事约谈。
![]()
▲ 一些人经历的裁员be like...(仅供娱乐,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某亚马逊前员工回忆称,自己上周还在外出差,负责协调跨境电商头部卖家的陈列工作,并跟进平台向税务部门披露卖家收入等事项。没想到本周初就收到了人力部门的裁员通知,甚至负责通知他们的人事同事也在裁撤名单之中。
他表示,虽然此前听说公司可能会进行人员调整,但没想到会来得如此集中而迅速。
裁员但赚钱?
反常的是,过去像谷歌、亚马逊和微软这种大规模全球性企业,除非是自身遇到困境或者是遇上经济大崩溃,否则是不会轻易裁员的。
谷歌公司此前二十余年从未裁员,Meta 则十五年未曾裁员,现如今它们每半年就裁员一次。是因为公司陷入困境了吗?
不见得,拿亚马逊来说,2025 财年第二季度净销售额达 1677 亿美元,同比增长 13%,净利润 182 亿美元同比大涨 35%,业绩稳健增长。
对于这次自 2022 年以来最大规模的裁员,亚马逊官方回复,是为了降低成本并解决前几年的过度招聘问题,削减管理人员数量,以减少“过度官僚主义”。
亚马逊同时明示,人工智能(AI)工具的应用将直接导致更多从事重复性、常规性任务的岗位被裁撤。
更引人关注的是,表示新一代人工智能可以使企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创新,所以裁员不可避免。对此小智君不置可否。
![]()
外媒部分网友的评论稍显犀利:“都快 2026 年了,他们仍在将此归咎于其他因素。”
有幽默讽刺型:“没有什么比大规模裁员更能体现节日气氛了!”
有推锅 CEO 型:“裁员全是安迪·杰西的事。这就是 MBA(指工商管理硕士)们的惯用伎俩:大幅削减开支,牺牲长期业绩,然后通过提高利润率来推高股价,拿到奖金,如此循环往复。真是老生常谈!”
有联想型:“但他们可以花钱修建白宫的新宴会厅。”
![]()
世界上多了几万个失业的人
工业革命时代,纺织工人砸毁机器,因为那一刻他们的双手和手艺突然变得一文不值。
如今不一样的是,大家都不否认AI的高价值。
除亚马逊外,诸多企业宣布因 AI “新现实”进行裁员。在线教育平台 Chegg 宣布裁员近一半,理由是“人工智慧带来的新现实”;Salesforce 也裁掉了 4,000 个客服岗位,CEO 坦言:“AI代理已经接管了这些工作。”
连快递巨头UPS也没能幸免——自去年起,公司便已裁员4.8万人。CEO的解释听起来相当冷静:这只是机器学习带来的“效率提升”。
换一种角度,资本家裁员真的是发自内心觉得人工智能处理的工作一定比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好吗?
伴随裁员而来的,往往是股价的攀升。这对于绩效奖金与公司股价深度绑定的高层而言,无疑是最大的慰藉。
正如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指出的,人的本质在于自由而有创造性的劳动。
上文提到的这部分人,本应在创新、协作、理解复杂人性等AI难以替代的领域创造价值。然而,这种创造性却被“效率”与“成本”取代,劳动者的主体性被系统算法与绩效指标所规训——于是,人的非效率价值被无视,效率成了唯一的衡量标尺。
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说:AI 的崛起并非真正超越了人,而是资本借助技术进一步加深了对人的异化。
宏观来看,裁员并非“经营危机”所迫,而是资本的必然结果。当企业的目标是追逐纯粹利润而非创造真实价值、承担社会责任、让技术惠及人类时,人就不再是创造的主体,而是利润表上的一项可削减“人力成本”。
彭博社、路透社的数据分析显示,一般科技公司裁员消息发布后一周内,股价会平均上涨 3%–8%。
这也说明,“组织优化”在金融市场眼中,本质上是一场资本秀。AI、危机等字眼不过是方便好用的叙事符号,用来包装资本主义“利润最大化”的逻辑。
![]()
此外,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未来就业报告》(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表明,“AI 将淘汰全球 8300 万个岗位”。
这项推断固然引人注目,但后一句“预计仅新增 6900 万个岗位”也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因此,裁员不是 AI 的必然,也不是疫情的余震,而是资本在新技术浪潮中对人的再一次清算。
如果你是工业革命时的一名普通纺织工人,你的破局之法不是要跟机器比效率,而是要比创意和手艺,去寻找认可你价值的人。如果你是这一万四千个被裁的人之一,同样不要妄自菲薄,拿着所学的技能去寻找你的伯乐。
年轻人或成 AI 革命最大受害者?
斯坦福大学学者联合美国最大薪资软件供应商ADP发起了一项研究,以ChatGPT发布前夕为时间分水岭,分析AI对就业的影响。
研究显示:在AI对美国就业市场的冲击中,最先倒下的是年轻人!
![]()
资深人士由于在职场地位过高所以安然无恙——22-25岁软件开发者就业人数自2022年底至2025年7月下降仅20%;客服等AI高渗透岗位中,同样年龄段就业率同样大幅下降。
![]()
聊了这么多,听起来好像都是发生在地球另一端、巨头会议室里的事。
但风吹过来,我们总会感觉到凉意——作为,我们普通人该怎么看呢?
首先,别慌。不是说不要焦虑,而是别让焦虑淹没了自己。
这更并非让大家去盲目卷 AI。正好相反,是让我们想想,什么是AI卷不走的东西。我们可能无法决定经济的潮汐,但可以学着在自己能触及的范围内,当一个“钉钉子”的人。
把根扎进具体的生活、具体的社区、具体的关系里。技术的光环很耀眼,但生活的“韧性”,往往来自于这些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个体和附近的连接。
亚历山大大帝曾亲自求见哲学家第欧根尼。初见时,他满脸诚意地打招呼,结果这位老哥连眼都懒得抬,只回了一句:“别挡着我晒太阳。”
当然,我们没他那么潇洒——毕竟第欧根尼不用抢地铁,也不用还贷款。
但他那份从容,可能还是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至少可以提醒自己:别让任何巨头、任何宏大的叙事,完全挡住你生活中那片属于自己的阳光。能自己撑起一片阳光的人,才不会怕别人挡住光。
去找到它,撑起它。你的价值,从来都不只是一张绩效考核表上的数字。
撰稿:黄楚滢 蔡心怡
编务:刘笑薇
责编:邵逸飞
图片来源:网 络
![]()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民小智君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