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亲密无间"和"死亡经济体",这两个词竟然用来形容同一对国家关系。今年2月,莫迪还在白宫与特朗普亲如兄弟,7月就被骂成了"白眼狼"。
美国想让印度当听话的小弟,印度却偏要和俄罗斯做500亿美元的石油生意。一个要求绝对忠诚,一个坚持战略自主,针尖对上了麦芒。
当小弟不再听话时会发生什么?印度的3.85万亿美元经济体量真能让它在大国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吗?
![]()
作者-盐
六个月,从拥抱到开骂,印美翻脸的速度有多快?
翻脸比翻书还快,用来形容美印关系再合适不过了。
今年2月,白宫东厅里还上演着温情脉脉的一幕。莫迪作为特朗普就任后最早访问白宫的世界领导人之一,两人握手拥抱,亲如兄弟。
![]()
那时候的美国媒体怎么说的?"印美关系进入了蜜月期"、"民主价值观的完美结合"、"21世纪最重要的战略伙伴关系"。
可谁能想到,短短六个月后,这对"塑料兄弟"就撕破了脸皮。
7月末,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对印度商品征收25%关税,随后进一步加征至50%。
![]()
这还不算完,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直接开火,称印度是"死亡经济体",还说他"不在乎印度与俄罗斯一起坠入深渊"。
这番言论无疑是对印度的极大侮辱。要知道,印度可是14亿人口的大国,GDP总量已达3.85万亿美元。
莫迪当然不是吃素的。面对特朗普的贬低和威胁,这位印度总理强硬回应了。
![]()
"全球局势不稳定,各国都在关注自身利益,印度将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因此印度必须在保护经济利益方面保持警惕。"
这话说得很有意思。表面上是在谈经济发展,实际上是在警告美国:别把印度当软柿子捏。
更狠的还在后面。莫迪直接呼吁国内政党摒弃分歧,齐心支持印度经济,并重申其"本土制造"理念。
![]()
用大白话翻译就是:你美国不是要制裁我吗?那我们就自力更生,不买你的账了。
这种戏剧性的反转,让全世界都看呆了。
半年前还在谈论战略伙伴关系,现在却在互相甩狠话。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
14亿人的野心,为何总是撞上现实的铁壁?
说白了,这场冲突的根本原因,还是利益二字。
美国这次没那么"留情面",直接向印度提出了一拖拉多的"美式条件"。
零关税进口美国货、解除非关税壁垒、大买美国产能源,还得加大对美投资。这一系列要求,带有明显的不平等性质。
![]()
面对这些霸王条款,印度当然要说不。
不接受?那就加关税吧!特朗普政府立马宣布制裁措施。印度也不是吃素的,准备了针对美国杏仁、苹果等产品的反击方案。
但真正让特朗普怒火中烧的,是石油这档子事。
![]()
数据不会撒谎。自乌克兰冲突爆发以来,印度从俄罗斯的石油进口量激增,从冲突前不足10万桶/日攀升至2023年的180万桶/日以上。
俄罗斯已经成为印度最大的石油供应国,超过了伊拉克、沙特和阿联酋。
印度的算盘打得很精。买俄罗斯石油便宜实惠,还能转卖欧洲赚外汇。这叫什么?一石二鸟。
![]()
有趣的是,印度购买的大量俄罗斯原油经过精炼后,部分产品又出口到包括欧洲、美国和英国在内的国家。
印度已然跻身世界第二大石油产品出口国之列。这做法实则是钻了制裁俄罗斯的空子。
特朗普能不急眼吗?美国想让印度买美国高价油,结果人家偏要买俄国便宜油。
![]()
这还不算完。在军用武器采购上,印度同样让美国头疼。
在印度的武器全家桶中,美国武器的占比越来越低,反观俄罗斯的战斗机和炮弹,数量却越来越多。
按理说,美国为了拉拢印度,付出可不少。结果却没得到印度明确的表态,在双方的经济贸易往来中,印度还明显占了便宜。
![]()
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最新数据显示,美印贸易逆差在2024年达到235亿美元新高。
特朗普正处于提振美国经济的关键时刻,根本不允许小弟装疯卖傻不支持。
但印度面临的挑战也是实实在在的。
![]()
想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先看看现实的差距。
当前印度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24年其GDP预计达4.187万亿美元,稍高于日本的4.186万亿美元。
![]()
当小弟不再听话,老大的权威还剩多少?
这场美印冲突,表面看是贸易争端,实质上是一场话语权的较量。
美国习惯了"说一不二"的日子,要求盟友听命如初。但印度展示出的自主性和顽强民族主义,给美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
![]()
这让人想起了另一个东方大国的崛起历程。
当年中国也是这样,在美苏争霸的夹缝中寻求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不同的是,印度选择了一条更加复杂的道路——多边平衡。
![]()
一边和美国搞暧昧,参与"印太经济框架";一边和俄罗斯铁杆友谊不换,深化能源合作;同时还在改善和中国的关系。
2024年8月,印度宣布启动"新印度制造2.0"计划,目标在2030年前将制造业占GDP比重提升至25%。
这个数字很有意思。目前印度制造业占GDP比重只有13%,创196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
想想看,莫迪2014年启动"印度制造"计划时,目标是将制造业占比提高到25%。结果11年后,这一比例反而从17%下降到13%。
这说明什么?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但印度的底气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约瑟夫·奈认为,美印关系的波动反映了"权力转移时代的结构性矛盾"。
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主席萨米尔·萨兰指出,"印度的战略自主性政策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
说白了,这是新兴大国与旧霸权的博弈。美国想要绝对控制,印度要求相对独立。
![]()
从全球范围来看,这种现象并不鲜见。
越南、孟加拉国等国家开始承接从印度转移的部分制造业订单,显示区域产业链正在重新配置。
与中美贸易战相比,美印贸易争端的规模相对较小,涉及贸易额约为中美的1/8。
但其象征意义更为重要。这标志着中等强国开始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
![]()
印度的对外依存度约45%,明显低于韩国的70%和德国的85%,但高于美国的25%和中国的35%。
这个数据告诉我们什么?印度既需要国际合作,又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能力。
正是这种"半独立"状态,让印度敢于在大国博弈中说"不"。
![]()
印度能否复制中国奇迹,成为下一个让西方胆寒的东方巨龙?
现在回到最核心的问题:印度真的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吗?
先看看有利条件。
人口红利是印度最大的资本。拥有全球最多的年轻劳动力,平均年龄只有28岁,这是其他大国都羡慕不来的优势。
![]()
服务业发展亮眼,IT产业成印度经济的"定海神针",为GDP持续输血。
虽然整体经济在2023-24财年实现了7.3%的增长,并有望在2025-26年继续保持6.3%-6.8%的增速,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
![]()
但挑战同样不容小觑。
基础工业极为薄弱,经济过于依赖服务业,长期的产业原始积累不足。就像盖高楼没打牢地基,那座高楼迟早会摇晃。
营商环境差,官僚主义盛行、手续繁杂且排外情绪浓厚,导致许多外资企业进入印度后频频碰壁。
![]()
数据很说明问题。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印度的趋势已经逆转,2008年FDI占印度GDP的3.6%,但到2023年这一比例已降至0.8%。
2023-24年度印度的总FDI降至710亿美元,创五年来新低。
更要命的是社会问题。印度仍有超过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他们几乎没有购买力。
![]()
农业部门虽然雇佣了45.5%的劳动力,但对GDP的贡献仅为18.4%。这种结构性矛盾短期内很难改变。
种姓制度的历史遗留问题和腐败的官场文化,更是严重阻碍了效率和社会现代化。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马库斯·诺兰分析称,"印度距离真正的第三经济体地位至少还需要8-10年时间"。
![]()
在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排名中,印度位列第43位,远低于中国的第1位、德国的第2位和美国的第4位。
据摩根大通评估,美印贸易摩擦可能导致印度GDP增速下降0.2-0.3个百分点。
但历史告诉我们,经济发展从来不是一条直线。
![]()
中国的崛起之路也充满了挑战和质疑。1980年代,谁能想到这个人均GDP只有几百美元的农业国,会在40年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印度现在面临的问题,中国当年也遇到过:基础设施落后、外资不足、技术缺乏、贫富差距悬殊。
关键在于,印度能否像中国一样,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
从目前来看,印度选择的"战略自主性"道路,虽然充满挑战,但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标准普尔预测,如果印度能够解决结构性问题,有望在2030年前后实现超越德国的目标。
这场美印冲突,反而可能成为印度发展的催化剂。
![]()
正如一位印度经济学家所说:"压力是最好的老师,挑战是最大的机遇。"
结语
这场美印冲突,表面看是贸易争端,实质上是新旧秩序的较量。印度选择了一条更难但更自主的道路。
![]()
未来十年,我们将看到更多"印度式选择"。中等强国不再满足于依附地位,全球权力格局正在被重新洗牌。
你认为印度能够实现世界第三的目标吗?这种战略自主模式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吗?
信息来源:
![]()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