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底叙利亚局势剧变以来,前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的政治命运始终悬而未决。政权更迭的突发性打破了过去十多年叙俄同盟的稳定表象。
以往坚定支持阿萨德的俄罗斯,突然成为失势盟友唯一的避风港,而掌权后的朱拉尼政府则急于清洗“旧时代残余”,试图与莫斯科切割。
然而,7月底,随着朱拉尼政府高官访问莫斯科并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展开高规格会谈,
拉夫罗夫对叙方表态的一句话,不仅重塑了叙俄关系的走向,也在某种意义上,为阿萨德的结局盖棺定论。
朱拉尼向俄表态
朱拉尼政府上台初期,表现出强烈的“去俄罗斯化”意图。
新政府试图依靠美国、土耳其、以色列等外部力量建立合法性,甚至在国际场合宣称“不承认前朝一切对外协议”。
这一强硬立场很快遭遇现实反噬。以色列空袭叙利亚核心区域,直接摧毁总统府和国防部大楼,令朱拉尼政权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击。
而美国虽然口头支持过渡进程,却始终不愿在军援和重建投入方面做出实质承诺。土耳其则更倾向于把朱拉尼视为一个维持边境安全的“隔离工具”,而非全力扶持的执政盟友。
![]()
正是在多重压力下,朱拉尼不得不调整其原有对外政策。他开始尝试恢复与莫斯科的接触,希望以“有限妥协”换取地缘安全托底。
外交负责人希巴尼访问俄罗斯的时机显得格外微妙。一方面,是朱拉尼政府迫切需要财政和政治喘息空间;另一方面,也是俄罗斯重构其中东战略的一次机会。
拉夫罗夫在会谈中表示:“俄罗斯对叙利亚的支持不取决于政权更迭。”这句话传递出的含义远超表面外交措辞,它实际上释放了两个信号。
其一,俄罗斯接受朱拉尼政权成为事实上的执政方;其二,莫斯科将继续维护自身在叙利亚的核心利益,包括军事基地驻留与地中海出海口的控制权。
消息人士称,双方谈判内容涉及俄罗斯减免阿萨德时期所欠巨额债务,以换取赫梅米姆空军基地与塔尔图斯海军基地的续驻协议。
据公开资料显示,这笔债务至少高达80亿美元,朱拉尼政府几乎无力偿还。俄罗斯则选择以“减债”换取“战略锚点”的保留。
![]()
这场交易对俄罗斯而言,是一笔低成本保留区域影响力的务实买卖。对朱拉尼来说,则是一种现实下的政治妥协。
他的政府在财政上濒临崩溃、在军事上孤立无援,继续依赖美土已无出路,而俄方的回归至少能在短期内提供一个“不可被轻易清除的安全缓冲”。
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借此完成对中东政策的再校准:不再执着于特定人物,而是确保资源可控、节点可保。
阿萨德大结局
而最受震动的,莫过于仍流亡莫斯科郊区的巴沙尔·阿萨德。他曾是俄罗斯在中东最可靠的盟友,却在政权崩溃后被迅速“雪藏”。
自到达俄罗斯后,阿萨德便处于半封闭状态,无法公开发声、也不能与外界自由接触。
据多方透露,朱拉尼在与拉夫罗夫会谈期间,曾提出引渡阿萨德接受“政治审查”,但此举遭到俄方断然拒绝。
俄罗斯的拒绝,并非出于对阿萨德个人的感情,而是出于国家信誉的维护与外交威慑的需求。交出一个曾被自己承认并保护的盟友,将对俄在未来地区博弈中造成极大的信用损伤。
![]()
因此,即便阿萨德已无用武之地,莫斯科也不愿将他交出。
但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已无意让他“复出”。对克里姆林宫来说,阿萨德已经成为一个“必须保管却不可使用”的政治遗产。
他不再是谈判筹码,更不会被重新推上权力舞台。
这一态度的明确,使叙境内残余的阿萨德支持力量陷入集体沉寂。
无论是阿拉维派武装还是旧政权安全网络,在没有俄罗斯背书的情况下,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
朱拉尼则趁势清除前朝遗脉,整合部队,提升自己在大马士革以外地区的执政力。可以说,在“默许朱拉尼、弃用阿萨德”的双重操作下,普京完成了对叙政策的实用化转向。
值得注意的是,朱拉尼的回头不仅意味着俄罗斯重返叙利亚局势主导圈,也为中俄在中东的潜在互动提供了新的平台。
在西方深陷俄乌战场、资源调配捉襟见肘的背景下,中国以经贸与基础设施为抓手逐步推进“西进战略”,而俄罗斯则以军事存在作为稳定支点。
![]()
朱拉尼的接纳,可能成为两国在中东进行“间接配合”的又一桥梁。
最终,被彻底清除出博弈的,是巴沙尔·阿萨德。
他曾凭借顽强的政治韧性在内战泥潭中苟延残喘十余年,却在局势突变与国际背离中被迅速遗弃。
现在的他,或许仍在莫斯科某栋安保森严的别墅中回望大马士革的天空,但无论多么留恋故土,那片土地的未来,已经彻底与他无关。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