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南京纪委监委发了个通报,这事儿就像一把利箭,一下子戳破了严应骏花了四年时间精心搞的“隐身术”。
严应骏以前是江宁区长,后来他到商界改头换面,当了个“副总裁”,结果还是躲不过审查。
就在一个多月前,青岛那边也出了个事儿,莱西市委书记周科被调到市档案馆当馆长,结果还没坐稳,就被查了。
这两个事儿虽然不一样,但最后结果都一样,就是反腐败的手段太厉害了。严应骏是想在商界隐身,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普通商人,把以前当官的事儿都藏起来。
周科则是想在档案馆这种没多少权力的岗位来躲避审查。可问题是,周科刚调过去,还没等他适应,审查就来了。这说明,不管你怎么躲,想找个“缓冲地带”是没用的。
为啥他们的“隐身术”没用呢?严应骏被查之后,他以前的那些同事、上司、搭档也都被查了。这就像是用CT扫描一样,把以前那些在权力圈子里混过的人全给查出来了。
周科被查得这么快,是因为“离任审计”和“任后倒查”机制衔接得很好。现在权力监督已经形成了一个全周期的闭环,不管你调到哪儿,都不安全。
更可怕的是,这种“隐身”反而成了暴露自己的方式。
严应骏要是真的在企业里利用人脉搞生意,那说明他降级之后还想去当政商掮客。
周科被查得这么快,说明他的问题早就被锁定了。
这两个案子都证明了中纪委说的“倒查二十年”不是说说而已,现在对腐败问题的清理,已经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障碍了。
档案馆的冷板凳和企业的老板椅,最后都成了审判席的前站。
周科的案子最让人震撼的是,连以前大家觉得安全的“养老岗位”都不安全了。
现在干部被调离实权岗位,可能不是让你“安全着陆”,而是要开始深挖问题了。这种认知完全改变了我们对权力退场的理解。
从南京到青岛,从四年潜伏到一个多月就被查,这两个落马的轨迹其实都说明了一件事:在“终身追责”制度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任何“隐身术”都没用。
档案馆可能变成审查室,冷板凳可能变成审讯椅。
有意思的是,周科“冷板凳”坐满月余即落马(快),严应骏“老板椅”稳坐四年终被查(慢),两把椅子最终在纪委监委的审查室里并排陈列着呢。
这看似平常的两样物件(板凳/椅子),串在反腐的铁签上炙烤后,便散发出权力的焦糊味。
一个在体制边缘“冷藏”,一个在资本羽翼下“保温”,结局都殊途同“囚”。
案卷堆山,员额告急!
司法亟待革命!
院长,是保障全院吃喝拉撒好,还是回归本位办案好?!
这家中级法院院长这么做,合适吗?
法检兄弟,你交错了辞职报告?
审核| 程启昂
编辑 | 程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