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土地总有一种粗粝而野性的美,它不似欧洲的柔软细腻,也不同于亚洲的繁复人文,它像一首苍凉的史诗,赤裸、坦荡,却震撼人心。在非洲西南部,有一片沉默而神秘的高地——史普茨科普山(Spitzkoppe),静静地耸立在纳米比亚的荒漠中央,如同一座被遗忘的神祇,凝望着这片大地数千万年。
这是我旅途中一个意外的收获。本来只是打算途经瓦尔维斯湾前往骷髅海岸,却因当地导游的强烈推荐,绕道深入荒漠腹地,最终来到了这片罕有人至的岩石世界。
远远望去,史普茨科普如同一顶巨大的石质帐篷,高达1728米的主峰在阳光下泛着红褐色的光辉。它没有森林、湖泊、雪顶,也没有任何人工雕饰,只有裸露的花岗岩和风蚀的曲线。初见时,它的孤傲让我不敢靠近,仿佛踏入它的领域,便是一种打扰。
可当我真正走近,触碰那布满风化纹理的石壁,心却慢慢沉静了下来。
史普茨科普山又被称作“非洲的马特洪峰”,但我更愿称它为“沉睡的古王”,因为它拥有太多关于时间的秘密。这里的岩石据说已有七亿年的历史,是非洲最古老的地貌之一。阳光在赤色岩面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仿佛时间的影子在行走。你可以看到无数奇异的地貌:如桥状拱门、蘑菇状孤峰、狭长的裂缝,还有天然的洞穴画廊。
是的,洞穴画廊,这是我此行最震撼的发现。在岩石缝隙间,保留着千年前的桑人岩画。那些画作没有复杂的构图,却生动地记录着当年的生活:猎人、羚羊、祭祀仪式、星象图腾……画中的线条细腻而流畅,似乎并非出自原始之手,而是某位沉静睿智的艺术家,在时间之外,描绘下对自然的理解。
我在一处壁画前坐了很久,灼热的空气中只有风吹过岩石的声音,像是某种低语。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叫“时光的回音”。这些岩石见证了部落的兴衰、气候的变迁,甚至见证了一个大陆从完整裂解为今日的模样。而它们却始终沉默,只用风、雨与裂痕,书写自己的历史。
夜晚的史普茨科普尤为动人。这里远离城市,没有一丝光污染,整个天幕被银河淹没,繁星如碎金洒落。我躺在一块温热的岩石上,看星星从头顶滑过,耳边是岩壁偶尔传来的“咔咔”响声——那是温差作用下的石块微裂,如同大地的心跳。
当地的赫雷罗人说,这山是神灵居住的地方。每当有族人迷失方向,长者就会带他们来到这里,让他们在山下静坐三日三夜,寻找内心的声音。我不知道传说是否真实,但我在这座山下确实听到了很多“声音”——不只是风的声音,而是内心深处的低语,是某种关于生命、时间与归属的领悟。
第二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从山脊洒落,我沿着石缝慢慢爬上一个制高点。没有专业的攀登设备,也没有同伴,只是缓慢而坚定地行走。我不为登顶,只想和这片岩石世界更靠近一点。最终,在一块名为“隐秘之眼”的天然拱门下,我停下脚步。远处是一望无际的荒漠,阳光将整个地平线染成金红,而我,仿佛站在了时间之外的某一刻。
离开时,我拍了很多照片,却发现最打动我的那一瞬,从未进入镜头——它只留在心里,是那晚星空下,石头轻轻裂开的声音,是那幅古老岩画下,风吹过头发的轻抚,是这一座沉睡古山带给我的,关于时间与存在的永恒回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