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等地推行的 “一市一款” 校服政策,在 “规范管理” 的外衣下,正悄然滋生地方保护主义的土壤。当行政权力为本地企业筑起隐性壁垒,外地优质企业被挡在市场之外,劣质产品便借 “统一” 之名肆意流通,形成 “劣币驱逐良币” 的市场扭曲,这一现象在深圳的实践中已得到充分印证,更给江西的政策推行敲响警钟。
地方保护主义在 “一市一款” 中呈现出显性的排他性。《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明确禁止 “滥用行政权力妨碍供应商进入本地市场”,但部分地区为扶持本地企业,在招标中设置隐性门槛:或限定 “本地注册企业优先”,或通过技术参数暗合本地厂商产能,将外地优质企业拒之门外。深圳 21 家入围校服供应商中,本地企业占比超九成;江西多地 “一市一款” 招标也被家长质疑 “内定本地厂商”,违背了教育部 “采购需家长学生代表占比超 80%” 的规定。这种 “重本地、轻外来” 的倾向,直接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根基。
地方保护与监管松弛的叠加,让劣质企业获得生存温床。国内 95% 以上校服企业为小微企业,本就存在技术与质量控制短板,而地方保护使其无需提升品质即可占据市场。深圳 2019 年校服抽检不合格率达 36.25%,2024 年仍有 12.7%,问题多集中于本地小微企业生产的产品,纤维含量不符、pH 值超标等直接威胁学生健康;江西已有家长反映,本地企业生产的校服 “冬天不保暖、夏天不吸汗”,缝补多次仍开裂,监管部门却以 “款式合规” 为由敷衍维权。这种 “重准入、轻监管” 的模式,实质是为劣质产品披上 “正规” 外衣。
“劣币驱逐良币” 的直接后果,是市场整体质量滑坡与选择权被剥夺。外地优质企业的先进工艺与环保面料因无法进入本地市场,难以惠及学生;本地企业则因缺乏竞争压力,偷工减料成为常态。深圳校服价格自 2014 年固定后,企业为维持利润只能降低面料标准;江西家长想买质优价高的校服却无渠道,只能被迫接受低价劣质产品。正如文档中家长吐槽:“拟定的校服根本没经过投票,都是内定的”,选择权的丧失让 “货比三家” 的市场机制彻底失灵。
破解困局需斩断地方保护的利益链条。一方面,应严格执行《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清理招标中的排他性条款,保障外地企业平等参与权;另一方面,落实教育部规定,将采购权归还学校与家长委员会,通过 “多方参与、公开票选” 的机制引入优质供应商。更关键的是建立 “质量黑名单” 制度,对本地企业的违规行为 “零容忍”,避免 “地方保护 + 监管放水” 的恶性循环。
“一市一款” 若被地方保护主义裹挟,终将沦为劣质校服的保护伞。唯有打破地域壁垒、强化全流程监管,才能让市场回归 “良币驱逐劣币” 的正轨,让校服真正承载起健康与美育的双重使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