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考古人员打开已有1300多年的粮仓后,发现里面不仅有60多万斤粮食,小米还色泽金黄,种子还能发芽生长。
素有“天下第一粮仓”之称的含嘉仓考古工作开启,这座粮仓修建于隋唐时期,距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专家对粮仓里的小米采样化验,发现其碳化程度不足5%,这说明小米依旧非常新鲜。
随后,专家又从粮仓里提取了部分样本进行培育,千年谷物竟然成功发芽,这一发现令所有人震惊不已。
含嘉仓是当时的国家战略储备粮库,整体规模非常宏大,一共有287座粮窖,每座粮窖中都储备着糙米、小麦等多种粮食。
这些储备粮整齐地码放在粮窖中,数量之庞大令人瞠目结舌,保存之完好令人不可思议,考古人员被古人高超的储粮技术深深折服。
同时,也产生了两大疑问:60多万斤粮食来自哪里,在交通运输落后的隋唐时期,是如何运输到含嘉仓的?又是如何保证粮食千年不腐的?
首先来说粮食来源和运输,根据史料记载,含嘉仓的繁盛得益于大运河,各地征收的粮食通过漕船运输到洛阳,统计确切数量后存入各个粮窖。
1972年考古人员在含嘉仓发现数块铭砖,上面刻着“苏州糙米一万石”等字样,清晰地记录着储备粮的来源,堪称古代版粮食溯源系统。
这也证明古人远比我们想象的聪明,他们对漕运的管理方法非常科学,这些方法也为现代的粮食电子溯源系统提供了珍贵的参考思路。
其次是粮食保存方法,专家们对含嘉仓的内外部环境做了详细勘察,最后发现粮食能够保存良好,与含嘉仓的选址有很大关系。
含嘉仓选址在洛阳,除了考虑战略需求,更是因为看中这里稳定的水位,地下工事最怕的就是潮湿,如果水位不稳定,雨季水位上升,粮仓会被浸泡。
而含嘉仓建在稳定的水位上方,等于多了个巨大的天然降温器,既能利用地下水来降温,又不用担心地下水浸泡,一举两得,尽显智慧。
此外,古人在粮仓的密闭性方面也下了大功夫。
通过对含嘉仓构造的分析,专家发现粮窖的四壁包含夯土、草席、木板和谷糠等多种材料,窖底则铺设厚厚的防潮木炭。
这些材料起到恒温恒湿的作用,可以有效隔绝空气和水分,形成一个密闭性非常好的空间,这也是粮食能够完好保存的主要原因之一。
含嘉仓的多重防腐工艺非常先进,和现代粮仓的保鲜技术不谋而合,在很多原理上也是相通的。
储粮技术在传承中发展,在古代保障民生,在现代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沧海桑田,如今含嘉仓已经失去了储粮功能,但依然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对外展览,来自各地的游客都能置身其中,切身感受古人智慧。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