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纪委监委发布《十一届省委第四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公开》,一份涉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的整改通报,在医疗圈掀起轩然大波。
![]()
三家三甲医院共计近百人被批评、处分、定责,问题涵盖设备招标串通、耗材采购违规、院区建设滞后等。
当医疗系统与腐败阴影交织,这场“无死角”的监管风暴,不仅撕开了行业沉疴的裂缝,更让公众重新审视: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医疗生态?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廉洁风险方面被指出共计 11 条问题。进口医疗设备招标中存在的问题,可能导致医院花费过高成本引进设备,最终增加患者的就医负担;部分设备采购项目虚假市场调研,这无疑是对资源的浪费和对医院公信力的损害;非集采耗材采购项目未按最低价采购,更是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切身利益,每一分不必要的支出,都可能让患者在医疗费用上多一份压力。针对这些问题,医院也采取了相应措施,查处案件2件,处分2人、专人动态关注采购价格,定期提醒供应商及时降价,2024年降价484项产品等。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同样存在诸多问题。个别项目串通招标投标,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也可能影响到医院采购到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进口设备采购项目的专家论证问题,让人对设备引进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存疑;应收应付款项未及时清理,反映出医院财务管理的混乱。在整改过程中,医院追回未降价差额、成立往来款项清理工作专班等,通过多种方式追回往来款项,定责1人。但这些问题长期存在,为何直到巡视才被重视并整改?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的问题则多集中在医院建设方面。院区建设进度缓慢,不仅影响医院的发展规划,也可能导致患者就医环境改善的延迟;设备使用率低,意味着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虽然医院建设问题较为复杂,涉及多方因素,但这也反映出医院在规划和管理上需要进一步优化。
近百人被批评教育、诫勉谈话、予以处分或定责处理,这一数字背后,是医院管理漏洞的集中暴露,也是对医疗行业规范的一次深刻反思。
对于整个医疗行业来说,这三家医院的情况并非个例。
近年来,医疗行业的不正之风时有曝光,从药品回扣到设备采购猫腻,从医疗服务不规范到医保基金违规使用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医疗行业的形象,也损害了广大患者的利益。因此,加强医疗行业监管,规范医疗行为,已经刻不容缓。
从纪委监委巡查到医保飞检,从审计专项到多部门联合执法,2025年的医疗反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穿透力”。国家层面将医疗反腐与金融、能源反腐并列,绝非偶然。
问责不是终点,而是重构医疗信仰的起点。
当近百名从业者因违规被处理,行业内外都在追问:为何“救死扶伤”的初心,会在利益诱惑前动摇?
或许答案藏在两个矛盾之中:一是资源分配不均带来的生存焦虑——当科室绩效与设备采购挂钩,当职称晋升与论文数据绑定,部分从业者难免陷入“合规”与“生存”的困境;二是监管滞后性催生的侥幸心理——过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终将累积成系统性风险。
真正的医疗反腐,既要斩断利益链条,更要重塑行业价值观。这需要将“以患者为中心”从口号变为考核标准,将医德评价纳入晋升体系,让阳光采购成为常态。
唯有当医生不必为设备回扣纠结,不必为论文造假焦虑,才能全身心投入诊疗本身——而这,才是患者最期待的医疗净土。
三家医院的整改通报,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医疗行业的病灶,也折射出改革的决心。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医疗行业应以这些问题为镜,不断反思和改进,才能在保障人民健康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来源:医脉圈网易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