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记得高中那会儿自己在淘宝上买了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其中就有《菜根谭》。那时的自己,闲的没事儿就读一读背一背《菜根谭》,觉得颇有趣味,只不过那时候的自己还只是古人思想的奴仆。
多年后,自己重又开始读《菜根谭》,虽然多了不少自己的想法,但本质上还是走在“我注六经”的轨道上,没有根据自己具体的生活经验以及自己思想框架进行批判性阐述。
直到近段时间,个人重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准备运用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方法以及结合自己的人生实践经验来审视这部传统典籍,猛然间,多了一些此前未有的体会与感想,故而,就对这部著作的不同篇章,简要进行了一番批注。
这番批注,非为对该著作的解读,只是简要谈谈自己的想法,而至于运用马哲的观点术语是否恰当合理,又或者是停留在公式化的套用层面,那只能说是个人学力有限,这也只是个人有趣的一番尝试。
![]()
作者洪应明据说出生在晚明时期,是一士绅阶级。早年间,如古代传统读书人一般热衷于仕途,但其仕途却是不大顺遂,宦海沉浮几十载后,便出入佛老,归隐山林,潜心注书,流传后世的,除却本书《菜根谭》外,还编著《仙佛奇踪》四卷。
洪应明所处的晚明时期,是一个极为复杂动荡的年代。一方面,晚明时期,作者洪应明曾所安心著书的江南地带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彼时的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大大提高,“士而商”、“商而士”成为普遍现象,士绅阶层成为县以下具有话语支配权的阶层,所谓的市民社会逐渐成型。
与之对应的思想文化也是极为繁荣,既有推崇个性自由的异端思想狂人李贽、亦有主张性灵的袁宏道,以及还有大众通俗文学“三言二拍”、《金瓶梅》问世,因而,不少学者将晚明视为是中国早期近代化历程的起点。
但另外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却并没有惠及底层人民群众,反倒用于非生产性消费,穷奢极欲之风盛行,此外,士绅阶层里边占主导地位的“土豪劣绅”把赚来的钱,一方面强取豪夺大量田地,积蓄财富,另外一方面却千方百计避税,以至于国家社会的运行负担全都压在了贫民百姓头上。
作者洪应明早年间所一心向往的官场,也是党争不断,譬如,大太监魏忠贤的阉党与东林党之争,堪称历史上党争最为激烈的时期之一,历史上极为有名的明末三大疑案“红丸”(皇帝吃仙丹嗝屁)、“梃击”(小兵私闯太子府)、“移宫”(皇帝老婆住地方),也发生在晚明党争的背景下。
![]()
在这种社会条件背景下,洪应明选择避世,出入佛老,也是古代一些知识分子一般的选择。而其所著《菜根谭》,据说得名于他本人喜欢把别人不要的菜根,捡来腌制成咸菜拌粥吃,后来,他还用自己的法子帮贫民老百姓卖菜以及传授自己腌制咸菜之法,故而,在当地声名鹊起。
只不过该书被中国人重视,据说还是得益于本书后来传至日本后,日本人将其奉为企业经营管理之宝典,再加上我们那时候国学热的兴起,进而进入我等大众视野。
从个人批注角度而言,需要注意的是洪应明先生与本人所处时代背景以及生存境遇之不同,进而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差异,再加上洪应明先生本身出入佛老,在一些观点上与所谓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念相矛盾,也再所难免。
于个人而言,洪应明先生《菜根谭》的宗旨,一言以蔽之,或许可以界定为:执其两端,秉行中道。
![]()
而这或许既跟其所处时期晚明思想家极端推崇个性解放自由以及情欲物欲放纵有关,如晚明思想家李贽曾言:“成佛征圣,惟在明心,本心若明,每一日受千金不为贪,一夜御十女不为淫也”。也契合作者理解的儒佛两家的中道思想。
而令最个人回味无穷的当属作者在书中调用的词语话句,如“神弓鬼矢”、“地网天罗”、“情之同处”、“欲之公处”、“新刍遽斩”、“百折不回之真心”、“念念都得定”、“事事看得轻”等等,熟练掌握与调用,就能提升一个人的古典文化修养。
![]()
读完《菜根谭》,我得修正我之前写的导读里边的两个观点:
第一,我考察洪应明先生的生平背景,看到他被贬官后,如何体谅底层百姓,济世济民,甚为景仰,但读完其《菜根谭》才真切感受到其在文本之中,反复谈到的贫贱之道德优越性,主要还是基于士大夫或者说儒家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讨论或者看待。
而底层群众,也仅仅是或许由于他略有福田,且受儒佛文化影响,如古代的一方富商接济施粥而已,并不是和对方真正处在同一位置,记录和阐述他们的苦难和生活。
尤其在闲适篇,作者惬意的生活,几乎全都是观山水自然风光变化,悟人世人情运转法则,而这些法则,几乎也全都是针对士大夫阶层而言,也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我慰藉书,言说儒家读书人如何在富贵、贫贱、得意、失意等境遇时自处。
其次,作者在思想义理之中屡屡佛化生活,将日常生活中的政治苦难或者其它各种人际关系苦难,皆归功于自心。
只是作者自身自然可以如此,毕竟是在能过着小地主的生活基础上,受佛老影响,推崇不被物质欲望、功名利禄、人际关系所拘束缚的在世出世法的生活。
但黎民百姓倘若如此修身养性,安然无为,合理化外部世界一切不堪的境遇,只要改变自己内心,被剥削压迫的苦难,以及由此造成的人际关系竞争冲突,自然消失,恐怕这并非是直面苦难,只是一种面对苦难时的一种自我精神麻痹术。
![]()
第二,我本想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础概念、方法、分析思路来对这书进行全语录拆解,但现在看来,没有这个必要了,因为越往后也越拆解不出什么东西。因此,越往后读,个人批注的越发随性自由。
那是不是这就意味着读这书没什么价值呢?也不尽然,此前我说过:“令最个人回味无穷的当属作者在书中调用的词语话句,如“神弓鬼矢”、“地网天罗”、“情之同处”、“欲之公处”、“新刍遽斩”、“百折不回之真心”、“念念都得定”、“事事看得轻”等等,熟练掌握与调用,就能提升一个人的古典文化修养。”
这段话,在之后的阅读里边依旧成立。作者有很多精巧典雅的语句让一些大白话的常理,读起来富有古典汉语词汇独有的美感,因而,可以读读,扩展自己的词汇量。
此外,对于一些已经过上比较稳定小康生活,且开始比较自由自在的享受个体生活的读者而言,或许读这部书会更有感觉,更契合作者的心境。
而对于我等普通人而言,我们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摸爬滚打,在作者所贬斥的富贵功名利禄生存场中苦苦挣扎,不得出世也。
不过,我前文所言,洪应明先生《菜根谭》的宗旨,一言以蔽之,或许可以界定为:执其两端,秉行中道。对于我们普通人安身立命,立身处世,也是一条可参考的路径。
![]()
最后, 在补充一下《菜根谭》是如何在日本兴起的?这里主要参考的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文系教授王成先生的论文《菜根谭在近代日本的传播与阐释》一文的观点。
王成先生在论文之中指出:“由于明末清初流行的“清言”被看成杂记、随笔类作品,没有受到目录学 者的重视,未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所以,《菜根谭》在中国一直没有受到重视。
一般认为,《菜根谭》是江户时代中期传入日本的。从现存的刊本持有者亦可得到佐证。
内阁文库(国立公文书馆)所藏《雅尚斋遵生八笺》皆为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11册本《雅尚斋遵生八笺》的旧藏者是江户初期的儒学家林罗山(1583-1657),其中未附《菜根谭》。
另外两套为红叶山文库(德川幕府将军御用文库)旧藏18册,高野山释迦门院12册,都附录《菜根谭》。”
![]()
那传入后,怎么火起来的呢?据王成先生在论文之中说,乃是日本一儒生名叫林孚尹的,读到了这书,觉得此书非常不错,便大力推荐,他说菜根谭:
“其识见卓绝,固非若寻常拘儒之所言。本天理而不远人情,尚德行而不斥文雅。要之亦唯欲令人致之中行也。……此书前后集仅一小册子,而学者读之,则卑庸陋俗可以能换骨矣。
于是自校,并书所尝论以冠之。授门人上梓。盖公诸同志,而省其传写之劳尔”。
后来就很多书馆印制菜根谭,并对菜根谭高度评价:“此书由明朝洪自诚所著,基于其学问道德,能详人情世态之理,其论述言辞,细致入微,分清毫末,实乃处世之良方。
上卷讲仕官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下卷述退隐闲居之乐。句句绮丽,字字成对,宜用于联语额字,多风雅之词。虽仅仅二册,悉数把玩,则终身用其道而无余,学者桌上必用,乃不可或缺之书。”
一时之间,日本儒家知识人就对这书比较推崇喜欢,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书那会儿的受众还是在儒家知识分子或者说士大夫。
![]()
再到明治时期,日本人从全盘西化再回归汉学,尤其是明治天皇开始强调以“忠君爱国”为中心的国民道德教育,就这样,传统文化经典再度被重视,《菜根谭》再度回归到人们的视野。
尤其是日本汉学家河村北溟的《菜根谭通解》、禅宗门大师山田孝道《菜根谭讲义》以及释宗演的《菜根谭讲话》,进一步扩展了《菜根谭》的受众群体以及塑造了《菜根谭》在社会当中的影响力。
释宗演说:“该书充分发挥三教的精华,言言通世态人情,无不详实,句句入玄穿微,所谓百炼干磨的寸铁光芒陆离。修养书中,的确当推第一。”
再加上当时社会上流行禅门日常化修行方式以及社会上拜金主义之风盛行、道德修养被极度贬低,而年轻人又无精神寄托,急需找到一锻造精神的精神修养一书,故而《菜根谭》又被拿出来成为当时的思想资源。
王成教授在论文之中指出:“根据日本国会图书馆馆藏目录,迄今为止,日本共出版《菜根谭》超过195种,日本各大出版社的经典文库中,有不下三十个文库或者系列丛书中收录了《菜根谭》。由此可见,在近代日本,从精英到大众,社会各个阶层的读者都喜欢阅读《菜根谭》。”
也就是说在近代日本,《菜根谭》在日本被看重经历了以下历程:从最开始作为复兴汉学的一部典籍,到日本生活禅的流行,被视为日常生活禅修的宝典,再到普罗大众将其作为人生修养之书,因而《菜根谭》在日本抱得大名。
参考资料
洪应明,《菜根谭》
王成,《菜根谭在近代日本的传播与阐释》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在后台留言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