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说过一句话:“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一个人的价值,真正意义上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而在于他最终可以活成了什么样。
而一个人最聪明的活法,无非是这九个字:物质简单,精神独立,圈子清净。
物质简单
房间里摆放的东西越多,心越乱。
人这一辈子,其实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其实不多。
很多时候,很多人执意要得到一件东西,无非是一时兴起。
所以,后面才会有得到了就不珍惜的行为和态度。
苏东坡被贬到海南时,随身就带了几箱书。
他在桄榔林里,靠自己盖了三间草房,起名“桄榔庵”。
当地没米吃的时候,他就和儿子一起挖山芋吃。
没墨,他就自己动手制墨,甚至差点把房子点着。
可就在这最简陋的环境里,他完成了《东坡志林》,还教出了海南第一个举人。
他写信给朋友说:“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你看,物质不光简单,甚至还到了一种困境的处境,苏轼还是能把苦日子过成了诗。
《道德经》里讲:“少则得,多则惑。”
一个人拥有的东西少了,其实反而更快清楚自己要什么。
所谓的物质简单,不是说要刻意让自己苦修,而是把自己的精力能从追逐外物中解放出来。
然后,真正去滋养一个更重要的东西——你的内心。
精神独立
在这个世界上,精神独立的人,真不多。
普通人的普通日子里,人云亦云最省力,所以独立思考反而变得最难得。
其实,那些精神上能自给自足的人,走到哪儿都不会慌。
明朝的李贽,晚年住在麻城芝佛院。
他给自己下了决心,一不考科举,二不入仕途。
但是,他却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没有让自己的精神陷入麻木和颓废之中。
后面他写了《焚书》《藏书》,专挑圣贤的是非来进行一些道理而哲学的辩驳。
当时读书人骂他“异端”,他甚至干脆自号“温陵居士”,在讲堂上挂出“说法教主”的牌子。
他说:“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你看,我们每个人的价值,其实都是不需要靠符合圣人的标准来证明的。
只要能取悦自己,能满足自己的精神,其实就算是做一些别人理解不了的事,那又怎么样?
哲学家康德说:“启蒙就是人从他咎由自取的受监护状态中走出来。”
人的精神独立,就是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然后不盲从权威,不依附他人。
最终,靠自己的这一份清醒,让你真正可以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站稳脚跟。
圈子清净
社交越热闹,往往内心越空虚。
而真正聪明的人,都在给自己的圈子做减法,做筛选。
魏晋名士嵇康,住在洛阳城外打铁。
好朋友山涛真心希望并且举荐他做官,他直接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
列举自己“七不堪”“二不可”,说当官那就是像给自己套上枷锁。
他自己宁可守着向秀、阮籍几个知己,在竹林里喝酒清谈,也不想为官场累了自己。
后来,他被司马昭处死前,还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
曲终,只说一句:“《广陵散》于今绝矣。”
然后,从容赴死,不改本色。
庄子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人生啊,与其在浅水洼里互相吐沫濡湿,不如在江湖里各自自由游弋。
唯有圈子清净了,时间省下了,你才有精力深耕自己。
这不是孤僻,而是选择了更高质量的存在方式。
所以,聪明的活法其实往往就是这么简单,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复杂。
只要给自己的物质上做减法,精神上做加法,圈子上做除法。
那么:
少点东西,就少点负担。
多点思考,就多点底气。
少点应酬,就多点自在。
这么活着,不是为了给别人看,只是到后来你就会发现——
简单了,独立了,清净了,清醒了,人反而活得明白了,自在了,满足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