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4日,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去世,享年95岁。
当天,潇洒姐发微博悼念。
![]()
是啊,只要肯用心,一个人总能摸索出自己的道路来。
许倬云先生总是愿意用自己的声音,和更多人对话,尤其是当下陷入精神困境中的年轻人。
更让人感动的是,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 在人生的最后关头还在尽他所能,「向旷野呼唤」,唤醒许多的梦,唤醒许多的错,呼唤更多的普通人在当下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要往里走,安顿自己的心。
想象一下,一个天生肌肉萎缩、手脚变形,连行动也艰难的孩子,在常人的眼中,他的人生剧本似乎已被限定在方寸之间,他的这手「烂牌」似乎已注定了结局,然而许倬云却用他漫长的一生,向我们证明了,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多么坚韧,一个人对待生命可以多么乐观。
他的一生回答了一个问题——如果外部世界无法改变,我们该如何安顿自己?
![]()
除了天生的身体残疾,自年幼时起他就经历了战乱的颠沛流离,他的一生饱受病痛折磨,经历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凭借着异于常人的信念,不仅活下来了,还成为了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著有“古代中国三部曲”和“中国文化三部曲”,包括大家熟知的《万古江河》。
他是胡适的学生,是王小波的老师,还是王力宏的七舅公。
当全世界「被瘟疫所困」时,世界格局动荡、多是多非的日子里,他的一句「往里走,安顿自己」,成为了治愈无数人迷茫和焦虑的精神良药。
他那动荡、充满磨难的一生,就是「安顿自己」最好的证明。
01
“往里走,安顿自己”
很多人是通过访谈节目《十三邀》认识许倬云先生的,访谈字字珠玑,无数人在看完节目以后被他的人格魅力圈粉。
![]()
在第一次上访谈节目《十三邀》时,他说:“我伤残之人,要能够自己不败不馁。我的性格从小生下来就如此。如果长到15岁,一棒槌打倒了,那完了,起不来的。我从生下来就知道自己有残缺,不去争,不去抢,往里走,安顿自己。”
而这句“往里走,安顿自己”的人生哲学,其根基就深植于他降临人世那一刻需要面对的现实——先天性的、伴随终生的严重残疾。
1930年,许倬云和双胞胎弟弟许翼云在厦门出生,弟弟身体健康,而他一出生就患有先天肌肉萎缩,手脚弯曲,手掌内屈,脚背向地,7岁之前都无法行走,一辈子拄着拐杖。
![]()
童年时期的许倬云(前一)
当别的同龄人在街头巷尾跳跃奔跑时,许倬云却只能坐在家中,常常是被大人抱到哪里,就要在那里待很久,磨盘和土堆他都待过,他常自嘲自己是“磨盘上长大的孩子”。
他说,“因为一辈子不能动,不能和其他人一起玩,所以永远做一个旁观者,这跟我一辈子做历史研究有相当的关系,历史学家也做旁观者。”
父亲许凤藻是海军军官,参加过辛亥革命,虽戎马倥偬,但非常重视他的学习。
没有办法到学校上学,许倬云就在家中读书,书房即学校。父亲读什么,他就跟着读什么。
他读的第一本书,是父亲教他的《史记·项羽本纪》。
父亲对他也有特殊的要求。 他要求许倬云,不能仅满足于“听”和“想”,必须将所学所思艰难地“写”出来。
哪怕因肢体不便,书写极其缓慢痛苦,也需定期提交读书报告或时事分析。
![]()
即使这对他来说是项巨大的挑战,但他咬牙坚持,这个过程极大地锻炼了他的思考能力。
他也最爱读各种中外人物传记,在阅读与思考中,他不再感到孤独,逐渐建构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身体的桎梏没有阻碍他,反而锻造了他对精神自由的渴望与能力,通过不断地阅读、观察、思考,让他得以安顿个人的忧困。
02
“只有无可奈何之人,
才会去思考日子为什么过”
在他7岁那年,抗日战争爆发,他的童年几乎都是在炮火和流亡中度过的。
他曾亲眼看到邻居家的孩子被炮弹炸死在眼前,也曾随父亲在战线中颠沛流离,亲眼见到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苦难。
抗战中的这段经历对他影响之深,以至于七十年后,当他再回顾起往事,还是会泪流不止。
在时代的巨浪下,流离与动荡再次袭来时,他却没有放弃学习,在辗转逃难的过程中,也不忘主动求教于落脚村庄的学者们,恳请他们为自己读书、讲学。
![]()
正如他说的,“只有失望的人,只有无可奈何之人,才会思考日子为什么过,顺境里的人不会想。”
无论是身体的残疾,还是时代的动乱,他从未放弃学习与思考,从未屈服于这个世界。
尽管由于残疾和战乱,年近17岁时才开始第一次踏入正式的学堂,但因为他抓住了一切机会学习,并未落后于同龄人,老师们惊讶地发现他的水平已经超过了初三。
![]()
青年时期的许倬云
在深夜油灯下,无数个日日夜夜里,他再次「安顿自己」,用2年时间补完了六年的课程,克服身体的不便,考上了无锡辅仁中学。
1948年,18岁的许倬云跟随父母前往中国台湾。
刚开始的时候,日子并不好过,经常饿肚子。在异乡,他是一个流亡的学生,好在他的求学之路还算顺畅,很快就在学界崭露头角。
他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在校长傅斯年先生的建议下转入历史系一直读到硕士毕业,他的一生之路从此改变。
许倬云在台大研究生二年级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李国钦奖学金,按理可以受资助赴美留学。
遗憾的是,出资人要求身心健全者才能获得奖金。
![]()
许倬云在芝加哥大学
许倬云身体的残疾,自然导致他无法获得这笔奖学金,得知消息的台大校长钱思亮爱才心切,非常气愤,恳请胡适出面,最终为他募集了奖金,获得了留学的机会。
七年间他师从李济、董作宾、芮逸夫、李宗侗等前辈学者,专攻上古史,这些学界大家让他接触到了不同的学派与思想,也打下了扎实的历史学功底。
后来他在芝加哥大学完成博士,毕业后回到台大留任历史学教授,也是在这个时候认识了他的太太孙曼丽。
孙曼丽是他的学生,虽然认识,两人却是在她毕业两年以后,才机缘巧合走到一起。
许倬云身体的残缺让他“心里一直存着界限”,他说,“必定要有一个女孩子,能识人于牝牡骊黄之外,就像伯乐识马,她看得见另一面的我,不是外面的我。”
![]()
孙曼丽与许倬云 结婚照
孙曼丽就是这样一个人。
两人在相恋后结婚,到后来许倬云留任美国匹兹堡大学任教,孙曼丽一直伴其左右。
![]()
03
“我该做的事,我不要耽搁”
岁月流转,学贯中西的许先生已成历史大家,但命运对他的考验仿佛从未停止。
最近五年,他的健康状态每况愈下,下肢瘫痪,只有两个手指能动。
每天要在轮椅上坐近12个小时,“不能弯,不能侧,不能躺”。
![]()
但面对这些,他没有对病痛的呻吟,而是说,“我就觉得要赶时间。我该做的事,我不要耽搁,尽量做下去,尽我的余年,帮助我们的年轻人,身心有个安顿。”
于是他经常在互联网分享,交了一群远在天边的“年轻朋友”。他时常与“看不见”的年轻人对话,在社交平台上讲课、参与各种访谈节目。
![]()
他说的很多话,都能让每一个普通人在面对困顿和迷茫时,获得鼓舞和力量,分享一些给大家:
关于读书,他说「读书不是为了学位,读书是为了获得一种判断世界的能力。」
关于变化,他说,「这个世界上,唯一不会改变的事实,就是我们经常不得不改变。」
关于人生,他说,「被动承受之中,要自己站得住脚跟,仰得起头。仰着头是不低头求饶,站住脚跟是不倒下,不退后,不停止。
时时刻刻改进自己的世界观,时时调整自己的偏差,安顿你自己,这是最重要的事情。」
![]()
关于孤独,他说,「不要一个人生闷气,不要喝闷酒,大家互相交流,互相担起别人的包袱,几个人一起担包袱,即使一起流泪,这个泪水是可以擦干的。」
关于人际关系,他说,「认清环境,认清你的条件,你工作的环境、生活的环境和四周的人。你按自己的限度,看你可以跟他们相处到什么程度。
不要过分期盼人家,不要过分责备人家。人家做不到,你就原谅一点,你做不到,你跟人家抱歉一下。」
听到这些句子,就能感受到一种对生命的乐观与豁达,一切都在我身的满足感。
其实,面对死亡,他也做好了准备,他想要回归故乡,回到父母身边。
![]()
许倬云的一生,是与多重磨难搏斗的一生,更是将「安顿自己」的智慧践行到极致的一生。
他用生命证明:真正的安顿,不是逃避,更不是屈服,而是在认清环境和自身条件后,依然能够于惊涛骇浪中扎实自己,掌握自己,不慌张,不放弃。
「我能够在今天活下去,就因为我一路辛苦过来,保持自己的存在,我从来没想糟蹋自己,我从来没想拿自己屈服于世界,我跟世界,我有自己的一半。
这一半,我掌握自己。我的心态自己掌握,我的意向自己掌握,我的人格自己掌握,我做人的道理自己掌握。」
在他艰难困苦的生命底色中,无论命运的风暴如何捶打他,他从未想过屈服于世界。
留给世人的是他面对困顿的坚韧,安顿自己和找寻自己的清明,和面对人生百态的慈悲。
许倬云千古。
祝愿我们每个人也能拥有这份坚韧、清明与慈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