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州日报
“叔父一生倾心教育,视助学为使命。”8月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已故原中文系主任陈传才的家乡揭阳普宁市,其侄子陈梧攀深情追忆叔父倾囊助学的往事。“他设立的助学金,旨在助力更多学子实现求学梦!”陈梧攀动情地说。
![]()
陈传才、岳同夫妇
“把钱用到真正需要的孩子身上”
“三不”助学守护寒门学子尊严
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首届“陈传才助学金”顺利完成评审发放工作,项目以独特的“三不”原则守护着寒门学子的尊严——不公开名单、不颁发证书、不宣传个人。这份沉甸甸的馈赠,承载着已故原中文系主任、揭阳普宁籍学者陈传才与其夫人、新闻学院副教授岳同的生命嘱托。
这对清贫一生、无儿无女的教授夫妇,在生命暮年毅然决定:变卖房产并捐出毕生积蓄,总计360万元,悉数赠予文学院。“我们的一切都是党给的,现在都该传递给孩子们。”这句朴素的话语成为他们深情的最终告白。病榻上,岳同仍心系学子,反复叮嘱:“你们要把钱用好,用到真正需要的孩子身上。”
![]()
陈传才
“在与家人的联系中,叔父常常教导我们这些后辈要用功读书,对我们给予支持。”陈梧攀告诉记者,“叔父默默无闻、奉献一生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感到十分自豪。”
得益国家助学体系
后知恩反哺返回母校育人
陈传才于1936年12月出生于揭阳普宁市赤水村,1952年在普宁第二中学完成初中学业后就离开家乡外出求学。1957年,受益于国家“调干生”政策,陈传才由基层岗位考入人大新闻系。
同年,岳同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后并入人大新闻系。然而,一张北上的火车票竟成岳同求学的“拦路虎”,最终在当地政府资助下才得以成行。这段经历,让他们一生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更对国家助学体系心怀至深感恩。
毕业后,陈传才留校任教,岳同奔赴安徽基层新闻岗位。物资匮乏的年代,两位精神契合的知识分子结为连理。一张朴素的订婚照上,衣着简朴的二人笑容清澈,流淌着相知相守的满足。
![]()
陈传才、岳同的订婚照摄于1961年9月
1978年人大复校后,夫妇双双重返母校,分别在中文系与新闻系耕耘育人。陈传才治学以严谨著称,要求学生“粗读百本,精读十本”,强调文艺学专业必备“艺术感受力”“理论分析力”和“写作基本功”。他主管研究生教学时,开列120部必读书目,坚持“严进严出”,为人大学科建设奠定根基。岳同则将十余年新闻经验融入教学,讲授“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时强调:“新闻须真实反映时代,自觉为新事物呐喊。”
作风简朴
助学金资助近千名学子
夫妇二人安守清贫一生。友人曾建议请住家保姆,二人笑拒:“自己动手就好。”
![]()
陈传才位于揭阳普宁市的故居
2018年末,与肺癌抗争十年的陈传才离世。2024年夏,岳同安然长逝,遗言唯“丧事从简”。为实现二老心愿,陈传才的学生自发成立“陈传才学生扶贫基金”,特设助学金,每年资助20名家境困难本科生开展学术交流与社会实践。据测算,这笔捐赠将持续惠泽学子48年,受益者近千人。
今年6月助学金首次发放,一位匿名受助学子感怀:“这份低调而深沉的大爱,激励我在困境中坚守。往后我将延续您传承的意志,以谦逊与执着守护信念,用所学回报这份跨越时空的托付。”
在人大校园的林荫道上,虽已不见两位老教授的身影,但他们的名字已化作润泽书页的暖流——不镌刻于奖牌,却浸润在受助者卸下重负后的字里行间;不张扬于证书,却回响在“真正用到孩子身上”的殷殷嘱托中。这对杏坛眷侣用毕生积蓄写就的无声契约,正成为滋养千名学子前行的不竭源泉。
为他们点赞!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家源 通讯员:许创盛、罗凯瀚
部分图片源自中国人民大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