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留学契机
高考失利后,我进入双非二本院校安徽科技工程大学攻读工商管理专业。因身体原因无法复读,这份遗憾让我从入学起就坚定了提升学历的决心。大一时,班主任反复强调优异 GPA 的重要性,这让我在同龄人沉浸于娱乐时,始终专注于专业课学习,从未懈怠英语提升,并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全方位锻炼自己。
大二下学期,未来发展路径的选择摆在面前。学院一位爱丁堡大学毕业的老师,让我了解到海外读研时间短、院校档次与 GPA 关联度高的优势。当时我的 GPA3.7 位列本专业前 5%,初次感受到努力的价值。又听闻部分 985、211 院校对双非考研存在歧视,便果断将目光投向留学。
也是在大二下学期,我通过短视频博主推荐接触到指南者留学。先是在其 APP 上查询学校是否在英国院校 list 上及类似成功案例,随后与指南者老师沟通。他们的细心诚恳让我印象深刻,不同于其他机构推荐付费科研项目,指南者老师坦诚告知这类项目对我的背景并非决定性因素。顾问老师在选校时还会关注课程匹配度,提醒我通过 MOOC 平台补充课程,这些都让我对留学规划更有方向。咨询后得知我的 GPA 有机会申请 QS 前 100 院校,相较于考研的高难度与不确定性,我更确信留学是性价比极高的选择。
二、申请过程
确定留学方向后,我在指南者老师指导下全力提升 GPA,甚至将《西方经济学》从 80 分重修至 96 分,最终 GPA 达到 92.19,为选校拓宽了道路。同时,我积极积累科研竞赛、论文及实习经历,包括国家级大创项目、北大光华案例分析大赛、美国数模大赛等竞赛经历,发表 SSCI 论文,还有管理咨询、项目管理、行研等相关实习,为申请积累核心竞争力。
选校阶段,我最初因小红书案例对香港高校心生憧憬,将香港纳入申请范围,但结果并不理想,这让我意识到需理性看待社交媒体信息。经慎重考量,我最终选定英国:英国读研性价比高于澳洲、美国,新加坡对双非学生录取苛刻;且英国作为老牌英语国家,能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UCL 和 KCL 位于伦敦市中心,对渴望走出家乡的我而言是新起点。
我大胆将 UCL 纳入申请名单,选择相对冷门的全球医疗保健管理(分析)专业,同时将 KCL 作为梦校选项,还选了曼大、爱丁堡、利兹等作为保底。去年 10 月初递交香港院校申请,10 月中旬递交英国申请。11 月中旬收到利兹大学两封 offer,让我有了保底保障;但 12 月中旬曼大及 UCL 另一专业的拒信让我备受打击,甚至考虑考 GRE 提升竞争力。
转机出现在 2025 年 1 月 28 日(除夕):凌晨 1 点收到 KCL 录取通知,得知能与 LSE 学生共用图书馆更是激动;早上 8:30 又收到 UCL 的 conditional offer,这份新年惊喜让我欣喜若狂,第一时间与家人分享。
回顾申请,提前规划至关重要,让我有时间通过 MOOC 补充课程、重修提升成绩。指南者老师的支持也让我安心,工作日当天回复问题,国庆期间帮我解决推荐老师邮箱填错的问题,在我收到拒信焦虑时给予安慰鼓励。尽管有人质疑 UCL 冷门专业及英国一年制硕士,但我清楚自己的目标是进入外企或创业,这份学历能帮我快速提升,且学长反馈也打破了 “双非加 UCL 等于双非硕” 的谣言。最终,我凭借努力逆袭上岸,证明双非生的价值不由他人定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