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二十多年的早期商品房小区,大家脑海里会立马浮现出停车“一位难求”、老旧电梯“吱呀作响”等画面。这些“成长的烦恼”,在江浦路街道的上海大花园居民区也曾是日常。这个有着1564户居民、4000多常住人口的大社区,如今正悄然发生着喜人的变化。这背后,离不开一位“法治带头人”——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兼主任冯筠伟的辛勤付出。
第一招:
“硬”核改造,先讲法理再动工
社区要住得舒心,硬件得跟上。但是社区部分设施老化破损,成了居民们的一块“心病”。冯筠伟决定从这里“开刀”。小区门头“换新颜”。小区飞虹路北门辨识度低,给居民和访客带来不便。冯筠伟提出了简约的门头造型方案,方案经居民代表讨论通过后实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共用围栏“明算账”。在小区与周家嘴路1301号楼宇共用围栏的修缮问题上,双方在维修责任和费用上存在分歧。冯筠伟向双方讲清法律责任和利害关系,经过多次沟通,最终双方同意共同出资分摊费用,更换了围栏。在冯筠伟的推动下,小区每年都会完成1-2项硬件改造。每一项都事先明确资金来源、施工责任,确保所有工作都在法治的框架内稳步进行,让家园环境“一年一变样”。
第二招:
“软”性规约,共商共治解民忧
硬件问题靠“硬”办法,那邻里间的“软”矛盾呢?冯筠伟的答案是:立规矩,用制度管长远。2023年,冯筠伟牵头制定了《大花园居民区住户守则》。制定前,他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居民家中,收集大家反映的关于社区生活的各类问题,并多次组织居民代表召开座谈会进行讨论。在起草过程中,他邀请城运中心、专业律师对守则内容进行审核、修改,结合《民法典》《管理规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等拟定守则基本内容,保证守则内容不与相关法律法规相抵触。守则共三章34条,涉及宠物饲养、房屋出租、车辆行驶和停放、房屋装修、垃圾处理等方面。面对装修漏水、噪音扰民等常见纠纷,冯筠伟总是拿出守则这把“尺子”,把规矩摆在面前,组织双方沟通,引导大家换位思考,大部分矛盾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第三招:
“实”效管理,巧借“外力”破僵局
面对一些“老大难”问题,光有法理和情理还不够,得有巧思和新招。破解“停车难”,他内外兼修。冯筠伟没有“一刀切”地限制停车,而是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对内,向闲置空间“要”车位;对外,与周边的宝地商圈、上海医药职工大学等协商,开放“潮汐车位”,让居民在夜间和周末有了更多停车选择。更换“老电梯”,他众筹解困。更换老旧电梯是保障居民安全的大事,但部分楼栋的维修资金不足。冯筠伟咨询法治专员后,提出了在不违规前提下的“众筹”方案,他组织居民反复讨论,将众筹的范围、金额、使用方式等细节一一明确,得到了大多数业主的支持。两年间,9台新电梯顺利“上岗”,2025年计划更换的12台也已在路上。
好Young“两人”心得
老旧小区的治理难题,看似千头万绪,却有一个清晰的答案:法治,就是那把解开千千结的“万能钥匙”。法治既是维护公平、定分止争的“硬约束”,也是凝聚人心、春风化雨的“软方法”。它可以让社区工作有章可循,让邻里相处有理可依。当法治的阳光照进社区角落,带来的不仅是井然秩序,更是直抵人心的温暖与和谐。当刚性的法理与柔性的关怀牵手,再棘手的矛盾也能化解,再老旧的小区也能焕发新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