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曾经在北京最能引发一波抢房高潮的开发商之一,现在贴着54亿的标签,也没人愿意接盘了?
说的就是李嘉诚的御翠园项目。
2001年拿下那块地,捂了整整23年,地价从最初的每平方米2000多元涨到现在的10万一平,这跨度换做别人,早就笑着数钞票了。可问题是,这个号称位置好、产品精、背景强的楼盘,最近被拿出来打包挂牌,54亿,一个多月了,连个像样的买家都没谈成。
为啥没人接?消息一出,网上吵翻了,有说市况差的,有说地段偏的,但最让我在意的是那句担心被清算。
这不是一句空话。
我查了下,这事背后不只是市场冷暖的问题,而是李氏家族这些年不断脱离国家战略重心的一种后果显现。
从港口卖给美国财团的事开始说起。2021年长和系将全球43个港口权益打包出售,其中就包括靠近巴拿马运河的几个核心港口,接手的是美国的贝莱德。
这不是普通资产,这是咽喉。
据中国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中国商船每年通过巴拿马运河的货运量占全球21%。这还不是我自己写的,是《财新》和《路透社》当时都有报道。
这么关键的位置,你要脱手,按常理说,得找自家企业优先对接吧?比如中远海运当时就明确表示有意收购。但最后你把东西直接卖给了美国,这件事立马被国务院港澳办点名批评,说这是严重损害国家利益。
注意,官方用了严重这个词。
这事发生的时间节点是2022年,美国刚通过《芯片法案》,中美博弈升级,整个外部环境高度敏感,你这时候把战略资产送给对方,是不是太不避嫌了点?
李嘉诚回应说这是一桩正常的商业交易。但商务部专家直接拆台,说这不符合商业逻辑。什么叫不符合逻辑?你没有全球招标,没有公开比价,甚至价格也远低于市值,直接点对点卖出。
这像不像是某种站队?
换句话说,不是大家不愿意做生意,是你把生意做得太政治性了。
你说港口也好,房地产也罢,商业行为总要考虑政治风险。但李家这些年越走越远,一边大规模撤资内地资产,一边在欧洲布局基金、投建项目,还频繁在新加坡出手慈善和捐赠,看起来像是在做形象管理,实则是一步步抽离自己与国家利益的连接。
御翠园这个项目,被称作李嘉诚在北京的最后一块骨头地。可惜,这块地从一开始就被看作是李家在大陆留下的遗产,现在你要卖,买家第一反应不是划算,而是安不安全。
有中介透露,几家大型国资平台被项目方主动邀请洽谈,都委婉拒绝了。理由就是不想接不清不楚的资产,尤其是涉及政治敏感背景的。
你说这是谁的错?
更讽刺的是,就在港口事件之后,李嘉诚在新加坡捐了几台癌症治疗设备,还专门接受了当地媒体采访,说自己心系民生不问政治。我看完真的没法共情。
一个曾经靠政策红利起家的家族,在国家推进共同富裕和资本监管的大环境下,居然还是那种捞够就走的操作方式。
现在想套现,已经晚了。
还有个细节不能忽略。李氏系在2017年开始抛售内地资产时,总金额超过了1700亿人民币,这是彭博社统计的数据。当时还有很多媒体解读说是战略调整,如今看更像是有备而来。
你逐步撤出、不做长期项目、只做快钱,这一整套打法,在今天这个强调长期主义和战略配合的监管环境下,完全脱节。
所以,御翠园卖不出去,不只是市场冷淡,是没人敢接你手里的那口历史锅。
更别提李家上市公司的股价走势了。长实集团在近三年内市值缩水接近40%,港口业务剥离后,收入结构极度依赖地产,原本想靠养老地产转型,结果一地鸡毛。
那些曾经信他稳健的投资人,现在开始动摇了。
更深层的问题是,这不是李嘉诚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旧式商人思维和当前时代逻辑的冲突。
他们的思路是:
• 利润至上
• 风险规避
• 政策窗口套利
可现在政策讲的是:
• 共同富裕
• 国家安全
• 战略协同
你还在走老路,就别怪别人不愿意同行。
我昨天跟一位在北京做地产法务的朋友聊这事,他说得很直白:这地就是再便宜一亿,我们也不碰。你不知道那背后的复杂程度。
不是没人想捡漏,而是没人想惹麻烦。
到李氏家族靠着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声望和资源,换不来一个干净的退场机会。
你说讽刺不讽刺?
现在我倒想问一句,那些还想着用老套路跑马圈地的富豪们,看完这场李家式衰败,还坐得住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