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晚上,中国驻马里大使馆发布了一则紧急通知,要求所有在马里从事采金工作的中国企业立即停工,迅速撤离,否则后果自负。
这是中国政府罕见对海外企业发出的“最后通牒”,为什么会这样呢?或许和当地一系列恐怖袭击甚至绑架有关。
这份紧急通告发布于8月2日夜间。根据使馆通报,所有在马里从事采金工作的中国企业需“立即停工停产”,人员需“迅速撤往首都巴马科或其他安全区域”,并在撤离前向使馆报备详细信息,最关键的一句是:“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这样不留任何回旋余地的语言,在近年来的中国海外安全通告中极为少见。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使馆发出通告前,已有至少两起中国公民在马里遭到恐袭绑架的事件发生,最严重的一起,发生在7月中旬,一处中资建设工地被武装分子突袭,三名中国人和两名毛里塔尼亚人当场被掳走,设备毁坏严重,现场狼藉。
如果说那起事件还被部分企业视为“偶发风险”,那么8月1日的袭击彻底击穿了侥幸心理防线——恐怖组织JNIM武装分子,袭击并焚毁了中马合资的NSukala糖厂,一个中国持股60%、总投资数千万美元的工业项目,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化为灰烬。
“这已经不是经济损失,而是敌意清晰地指向中国目标。”一位驻马企业代表说。
马里地处非洲西部,地理位置上连接撒哈拉与西非内陆,被称作“非洲屋脊”,在自然资源方面,它是名副其实的“黄金国”。
数据显示,马里2024年全年黄金产量为36吨,是非洲第四大产金国,而黄金出口,占全国财政收入约25%,自2010年起,大量中资企业开始进入马里市场,参与矿产勘探、开采与基础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活跃在马里的中资采金企业约有80至100家,这些企业大多分布在马里中部及南部省份,而部分勘探项目更深入靠近尼日尔、布基纳法索交界处的边境地带。
而这些地方,正是当前恐袭频发的“红区”。
“过去几年虽有武装冲突,但大多集中在北部或政治问题上,现在不同了,这些组织开始直接针对经济命脉下手。”不少西非问题研究学者表示,“他们知道中国项目大,目标集中,打击一处,效果等于数十处。”
这种袭击模式正是近年来非洲多地恐怖组织的惯用战术——以最小的代价,制造最大的影响。
据中国使馆要求,企业员工必须撤往首都巴马科,然而撤离之路,同样不容乐观。
一条名为RN16的交通干道,是连接矿区与首都的生命线,然而近期,这条道路频繁出现武装分子设卡、勒索、拦截事件。
浙江某矿业公司的一支车队在尝试撤离途中,就在RN16公路上被一伙持枪分子拦下,对方索要大笔“过路费”,在无奈之下,公司不得不掉头返回矿区。
“这是绑票前的劫财试探。”当地员工如此形容,“他们现在知道中企撤离,所以来拦路抢掠,知道你不敢硬闯。”
更令人焦虑的是,虽然人员可以撤走,但那些价值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人民币的采矿设备、重型挖掘机、选矿机组根本无法短时间内撤离。
“这些机器搬走需要吊车、拆解、运输车,很多还在半山腰上运转,撤离根本不现实。”一位技术员说,“只能留下来,看命。”
这些设备极有可能被武装组织掠夺,用于售卖、拆解,甚至未来反过来变成“战争资源”,但目前来看,这些都不重要了,只有命最重要。
如今不少企业已经关停项目,员工集中撤往巴马科等待后续指示,还有部分公司正在和当地军警沟通,争取武装护送撤离。
根据非洲区域安全分析机构数据,仅2025年上半年,马里境内记录在案的武装袭击已超过280起,超过2024年同期30%以上。
联合国、法国以及马里本国军队多次尝试清剿边境武装,但收效甚微,与此同时,马里当前是处于“过渡政府”状态,政局不稳、资源匮乏,进一步加剧了安全管控的真空。
早在7月,马里政府已通知所有外资采金企业需在9月30日前暂停运营,但不到两个月,局势急剧恶化,中国使馆不等“截止期”到来,提前果断出手。
这也说明中国政府的判断远比公开形势更加紧迫,过去,海外项目更多从经济收益出发衡量风险,但现在,显然生命高于一切。
信息来源:
央视新闻:《恶性事件频发 我驻马里使馆提醒:停工停产 尽快撤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