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解释二》),针对社保缴纳、竞业限制、用工主体责任等热点问题作出新规。该解释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劳动争议司法实践进入更精细化、法治化的新阶段。本文结合法律要件、责任边界及典型案例,解析新规对社保、企业、劳动者的影响,并提出权益保障建议。
![]()
01社保强制合规
新规核心
- “不缴社保”协议无效:任何形式的“自愿放弃社保”约定均无效,劳动者仍可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经济补偿(需以“未缴社保”为解除理由)
- 补缴与返还机制:用人单位补缴社保后,可要求劳动者返还已支付的“社保补偿款”,但补缴完成是追偿前提
法律要件精准化
- 经济补偿前提:劳动者需以“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保”为由主动解除劳动合同,方可主张经济补偿(《劳动合同法》第38条、第46条)
- 社保返还条件:企业完成补缴后,可主张返还已支付的“社保补偿款”,但需举证补偿款与社保补缴金额的关联性。
影响分析
- 对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尤其是依赖“现金补贴”规避社保的企业需重新核算人力支出。但长期看,规范缴费可降低工伤、医疗等隐性风险(如工伤全额赔偿成本远高于社保补缴费用)。
- 对劳动者:短期收入可能减少(如社保补偿款被追回),但社会保障权益(医疗、养老、工伤)得到强制保障。
典型案例
重庆某餐饮店员工王某月薪4000元,合同约定基本工资2330元(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剩余1670元标注为“社保补偿”。后因社保纠纷,企业补缴社保后起诉王某返还补偿款。法院依据《解释二》判决:
- 王某需返还1670元社保补偿款;
- 企业补缴社保义务不受影响;
- 王某可另行主张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因企业未依法缴纳社保)。
温馨提示:更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税负重、税务合规的问题,欢迎交流。25%企业所得税降至→1.8%左右;增值税:13%降至→7.8%;9%降至→5.4%;6%降至→3.6%;
![]()
02合规压力与风险防控
新规核心
- 竞业限制效力分级:未接触商业秘密的岗位,竞业条款自动失效;涉密岗位的竞业范围需与实际工作匹配,超限部分无效(需举证商业秘密的法定属性)
- 用工主体责任穿透:转包、挂靠等情形下,承包人/被挂靠人直接承担工资支付、工伤赔偿等责任(非连带责任)
- 二倍工资免责:因劳动者故意或重大过失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企业可免责
法律要件精准化
- 竞业限制生效条件:需满足“商业秘密保密性”要求,即劳动者知悉、接触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或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
- 用工主体责任:承包人/被挂靠人直接承担用工责任,而非连带(如分包给无资质个人,承包人需支付工资)。
影响分析
- 对平台经济企业:需重新评估外包、众包等灵活用工模式的法律风险。例如,某外卖平台将配送业务分包给无资质公司,骑手受伤后,平台需与分包公司连带承担工伤赔偿。
- 对传统企业:需完善劳动合同管理流程,避免因“自动续期条款”(如合同期满后自动续延1年)被认定为规避无固定合同义务。
合规建议
- 企业:
- 建立竞业限制岗位清单,明确商业秘密范围(如客户数据、技术方案);
- 对外包业务尽调合作方资质,签订书面协议明确责任划分;
- 保留书面劳动合同签订记录,防范“未签合同双倍工资”风险。
03劳动者维权
新规核心
- 劳动关系认定标准细化:混同用工时,以工作内容、报酬支付、社保缴纳等要素综合判定(举证责任由用人单位承担)
- 二倍工资免责情形:因不可抗力或劳动者故意拒签合同,企业可免责
- 特殊群体保护强化:女职工“三期”、未成年工禁忌劳动等权益纳入争议审查重点。
法律要件精准化
- 二倍工资免责:需用人单位举证证明“不可抗力”或“劳动者故意/重大过失”(如劳动者销毁劳动合同)。
影响分析
- 对劳动者:维权依据更明确(如通过考勤记录、工资流水证明劳动关系),但需警惕“自愿放弃社保”等陷阱。例如,某劳动者签署“自愿放弃社保”协议后,因工伤无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法院判决企业仍需赔偿。
- 对灵活就业者: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群体可通过“用工主体责任穿透”规则,向平台或合作企业主张权益。
维权建议
- 劳动者:
- 拒绝签署“自愿放弃社保”等违法协议;
- 留存工资条、工作群记录、考勤表等关键证据;
- 发生争议时优先通过劳动监察投诉或调解组织化解。
04典型案例启示
案例1:竞业限制范围之争
某科技公司员工张某仅接触普通客户数据,离职后被限制进入全行业。法院认定其未接触商业秘密,竞业条款无效,企业需赔偿张某经济损失。
法律依据:竞业限制范围需与劳动者知悉的商业秘密范围一致(《劳动合同法》第23条、第24条)
案例2:外包用工责任穿透
外卖骑手李某在配送中受伤,平台以“与外包公司签合同”为由拒赔。法院查明外包公司无资质,判决平台与外包公司连带承担工伤赔偿。
法律依据:用工主体责任直接归属于实际用工方(《解释二》第1条)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