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让徐志摩“爱而不得”的林徽因到底是何模样?
一张75年前的照片,告诉了大家最终的答案。
老旧的照片依旧难以掩盖她的容颜,自此,“白月光”一词具象化。
无数人纷纷在评论区留言:怪不得徐志摩会对她念念不忘……
![]()
1920年,徐志摩碰见了一个令他终生难忘的人——林徽因。
在拜访林民生时,门一打开,他没看见“林伯伯”,反而看见了沙发上靓丽的少女。
![]()
至此,徐志摩便对这位“小妹妹”念念不忘,甚至还写下了:生命飘向她。
说到这里,或许大家都对林徽因的真实长相充满了好奇。
![]()
毕竟,能让“为爱而活”的徐志摩念念不忘,其外貌一定十分出色。
近日,一张林徽因36岁的真实照片在网络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
照片中一位女子身穿一件黑色大衣,配合一头短发,整个人显得干练简洁。
虽已步入中年,但她刻在骨子里的那抹从容的气质依旧出众,让人无法忽视。
![]()
进一步来看她的脸庞,那双大眼纯净深邃,透露着智慧和零星的光芒。
照片那一刻刚好定容住“完美”的笑容,温婉甜美笑容,看起来十分的亲和。
![]()
虽说36岁的林徽因脸上露出了些许岁月的痕迹,但依旧能看出年轻时惊艳众人的风姿。
她的气质外貌相辅相成,单从照片就能看出其真实风采,“民国才女”不虚此名。
![]()
出色的容颜、优雅的气质、博学的才华,林徽因身上的优点数不胜数。
或许,这就是她之所以能够成为徐志摩念念不忘的“白月光”的原因吧。
本该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她,却偏偏为了梦想四处奔波……
![]()
一提起林徽因,或许大家对她的第一印象就是“徐志摩的白月光”。
虽然她的人生总是和外人相关联,但她从来都不是任何人的附庸。
![]()
由于林家是宦官家庭,对家庭教育十分重视,因此林徽因在5岁时便被姑姑引领开蒙。
![]()
7年后,因为父亲的职务调动,她跟随父亲来到北京,并于北京培华女中就读。
![]()
在北京的日子里,林徽因不仅学业有成,还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她16岁那年,她的父亲获得了一个赴欧考察的机会,思想开放的父亲决定带着她前去。
![]()
在英国的两年中,林徽因常常参加各种艺术展览,汲取外界不同的灵感。
在日复一日的兴趣培养中,林徽因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建筑科学。
![]()
林徽因这段求学之路注定曲折,毕竟当时的中国并未建立现代建筑科学。
后来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林徽因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出国留学。
![]()
本以为赴美就可以学习建筑学,意外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不招收女学生!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林徽因选择了和建筑系同属于美术学院的美术系。
![]()
后来在未婚夫梁思成的帮助下,林徽因终于获得了学习建筑课程的机会。
1928年,24岁的她终于和丈夫梁思成完成了美国的学业并且顺利归国。
![]()
在回到祖国之后,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同被东北大学建筑系邀请授课。
两年后,这对夫妻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走访中国勘测古建筑。
![]()
1937年,林徽因和同伴发现了一座古建筑,为了确定年份,林徽因竟一跨步爬上了房屋脊梁。
![]()
在这期间,林徽因遇见了许多困难:破庙避雨、坐驴进山、缺水断餐……
![]()
即便这段旅途异常艰难,但身患肺结核的林徽因却从未轻言放弃。
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林徽因和梁思成共同勘测了2700余处古建筑。
![]()
在勘测完众多古建筑之后,林徽因或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写下了数篇建筑学论文。
不光如此,她还做出了许多贡献: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徽设计、景泰蓝工艺革新……
![]()
为建筑学做出过许多贡献的林徽因却将生命停留在了短暂的51岁。
或许是多年来的风餐露宿、或许是肺结核的痛苦,她还是在不舍中离开了世界。
![]()
林徽因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卓越的建筑学家、更是坚韧不拔的探索者。
从《你是人间四月天》到《中国建筑史》,林徽因向世人展现了无限可能。
![]()
迄今为止,她已经离我们而去70余年了,但她的风采和才华依旧被人们所铭记,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