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到来,云南多地景区和文创店内人头攒动。不少游客被造型各异的瓦猫主题文创吸引。云南大理鹤庆县,阳光温煦,砖瓦匠杨师傅聚精会神地揉捏着一团湿润的陶土。他的手指在泥料间穿梭,勾勒出威严的轮廓、夸张的大口、上翘的尾巴,一只活灵活现的瓦猫雏形渐显于掌心。
瓦猫并非寻常家猫,而是云南特有的“屋脊神兽”,在每一处屋檐上履行避邪纳福的庄严使命。它与中原地区屋脊上蹲守的脊兽遥相呼应,随着时间推移,又渐渐吸纳了白族、纳西族等民族独特的图腾信仰与审美。瓦猫宽大的口似吸纳邪祟的深渊,锐利的齿似斩断灾祸的利刃,圆瞪的双目是日夜不息的警觉守望。在云南人心中,瓦猫不仅是屋顶上的装饰,更是家族平安、家宅祥和的忠实卫士,是千百年来沉默而强大的守护者。
制作一只瓦猫,是泥土与匠人之间一场静默而庄重的对话。从选泥开始便需独具慧眼,上好的胶泥需质地细腻、黏性适中,匠人挥汗如雨、反复揉打,只为将泥料中的空气挤压殆尽。塑形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瓦猫有的仰天长啸,有的威严端坐,姿态万千全凭匠人指尖的力道。
在鹤庆县甸南村,李金桐老人已与瓦猫相伴了大半生。在他布满岁月刻痕的手掌里,泥巴仿佛被注入了生命。当被问及手艺秘诀,老人目光沉静,说:“急不得,也乱不得。心里没个形,手上就出不了神。”他尤为重视烧制前的阴干环节,在通风处静置半月,让水分缓缓离去。最终,土坯踏入窑炉,窑火升腾,温度在匠人的精准掌控中攀升,窑膛内土坯悄然蜕变,直至冷却出窑,泥土脱胎换骨,成为陶瓦之躯。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古老的屋脊守护神亦在不断寻觅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在丽江古城,年轻陶艺师小和的工作室里,传统的瓦猫造型与当代审美奇妙交融,小尺寸的瓦猫化身精巧的冰箱贴、雅致的杯托、别致的项链吊坠。小和坦言:“老祖宗传下来的神韵不能丢,但我们可以让它以新的方式走进更多年轻人的生活里。”传统瓦猫威严震慑的气势,在她手中被转化为憨态可掬的亲和力,古老符号焕发出令人惊喜的时尚活力。
与此同时,瓦猫身上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也被日益珍视。鹤庆等地已建立起瓦猫专题传习馆,不仅成为展示瓦猫魅力的窗口,更是培育新一代匠人的摇篮。在鹤庆县一所小学的手工课上,孩子们好奇地揉捏着陶泥,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小心翼翼地为瓦猫点上眼睛。童稚的手指触摸温润泥土,古老的手艺在孩子们专注的神情中悄然接续。
瓦猫,这尊立于云南千家万户屋脊之上的灵物,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避邪符号。它承载着人们对家宅安宁的朴素向往,也凝结着民间智慧与地域审美的光芒。匠人们坚守着古法,亦不惧探索新途,瓦猫既稳坐于传统建筑的屋脊之上,也以轻盈灵动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的日常肌理。
千年时光流转,瓦猫始终矗立在那,在每一片屋檐之上,在每一位珍视它的人心中。它以泥土之身、匠人之心,默默守护着屋檐下珍贵的人间烟火,诉说着关于守护、传承与生生不息的古老故事。
![]()
云南瓦猫 杨国勤 摄
来源:中国文化报 记者:饶定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